从协作医疗走向整合型医疗

二、从协作医疗走向整合型医疗

随着医改事业的不断推进,开展分级诊疗试点逐步铺开,《关于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6〕45号)提出组建医联体,开展对口支援,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推进家庭医生签约覆盖,激励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41号),将秦皇岛市等51个地级市列为第二批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进一步推动医联体建设,开展整合型医疗服务建设。

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推进和医联体建设的全面推行标志着我国分级诊疗体系从协作医疗走向整合性医疗。英美等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和研究整合型医疗服务。2008年将整合型卫生服务被WHO定义为一种系统性卫生服务,系统性卫生服务的各项医疗资源统一管理,民众在需要的时候都能够方便获得,获得健康结果的同时也产出经济价值。现有研究表明,区域医疗联合体是资源整合的一种有效形式,我国现已形成4种比较成熟的医疗联合体发展模式,如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

我国针对医疗资源整合的探索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探索包含医院兼并、合并、托管和集团化在内的医疗资源整合模式。纵向整合的探索和实践于2009年开始,以上海市的“瑞金-卢湾医疗联合体”为标志。财政部、原卫生计生委、人社部、世界银行和WHO等于2017年共同发布的有关中国深化医改研究报告,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整合医疗服务”模式。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国的整合型医疗将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开展和推进:通过人员绩效引导大医院实现医疗整合。大医院必须明确自身医疗工作职责,建立包含疑难重症相关指标的绩效指标体系。开展收付费制度改革,建立合理激励机制。大医院逐步减少病情较轻或慢性病患者的收治工作,运用DRGs开展医疗费用控制工作,激励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并引导患者的就医行为。

通过完善财政投入政策,推动整合医疗发展。目前整合医疗缺乏财政支持,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转。因此,应建立财政专项基金,通过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建立监管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等实现有效整合。

通过互联网+建立整合型医疗信息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现阶段,区域间医疗信息数据库仍未开放共享,整合医疗的实践操作不够便利。今后应构建大数据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能够在更大范围内的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