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畅专业学科互动交流通道,发挥医疗信息化技术作用

一、顺畅专业学科互动交流通道,发挥医疗信息化技术作用

信息系统是开展医疗行为的载体,也是开展分级诊疗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分级诊疗整合协调以及上下级医疗机构间互动的载体,特别是互联网医疗的进步,加速了分级诊疗的实现。福建省龙岩和宁德地区,应更加重视分级诊疗制度施行过程中分工合作相关工作的推行力度,借助可及信息化力量更好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持续实施。

新医改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和指导意见,促进和规范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各地各医院也都在互联网医疗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其中,远程医疗是互联网诊疗服务的一种方式,也是当前互联网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最主要方式,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卫医发〔2014〕51号),提出远程医疗服务有助于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现阶段医疗资源特别是医疗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型医院,因此分级诊疗就要求大型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对口支援,实行帮扶,以远程医疗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就解决了地域和距离的现实问题,也进一步推动了医师多机构执业的实现。如深圳罗湖自主研发“罗湖云医疗”,融合了医学影像诊断、实时多学科会诊、云取片和GP服务等功能,同时设置有智慧药房和网络药师。

除了远程医疗,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也是互联网医疗发挥分级诊疗作用、建立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的一大举措。2011年4月,上海市启动了“健康网”建设,目前已经构建完成市区两级构架的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区两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为实现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深圳罗湖区开发“健康罗湖”APP,建立居民健康信息数据库,实现了居民健康的全流程管理

我国是全球第5个正式商用5G技术的国家,随着我国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远程手术、远程会诊以及远程监护等方面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我国远程医疗水平。远程手术是一种新兴手术模式,通过无线网络、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克服地理障碍将医生与患者联系起来,有利于上级医院专家下沉基层开展医疗服务,5G技术可以达到极低延迟,可达1.0毫秒,甚至0.5毫秒的延迟,可以保障术中解剖分离、组织缝合以及血管结扎等精细操作的同步性和精确性。5G技术下的远程会诊,可提供高清稳定的远距离、多地视频交互,解决了4G的费时、费力和低延时等问题,实现上级医院专家对基层医疗机构急危重症患者的高效诊疗。远程监护是指通过无线网络及时、持续监控患者生命体征,5G技术的应用,可第一时间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危急报警信息传输至监测端,有利于远端的上级医院医护人员及时判断、处理病情,形成远程医疗监护系统。利用5G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打破了时空限制,推动上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已成为推动“分级诊疗”开展的重要利器。

通过区块链技术,让患者跨地区转院能更加通畅,形成电子病历跟随患者,跨院跨区域看病也无需重复再次做检查,节约资源浪费,提高医疗服务工作效率,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区块链能让医生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同时更好地观察患者病情,患者挂号、问诊、病历资料、做过的检查、服用的处方药以及做过的手术等一系列信息都能被清晰记录,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健康情况。区块链技术可以快速捕捉患者过去所有健康数据的储备,到任何医院都能迅速分享这些信息,避免分级诊疗和上下转诊过程中不必要的大量重复检查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