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资源配置
分级诊疗资源配置是分级诊疗实施的投入环节,按照第七章对分级诊疗运行机制的研究结果,分级诊疗实施的投入阶段包含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和互动交流两个方面,下面从这两个方面确定评价指标。
(一)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包含了对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建设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内容,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建设包含人员团队建设、财政投入和物力资源投入,人员团队建设是指在基层医疗机构应建立有业务能力较好和人员充足的医疗服务团队,医院应该具备高学历高技术能力的优质医务人才,医院派到基层坐诊的执业(助理)医师数占比体现上级医院对支援下层医疗机构的重视程度,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吸引群众基层首诊的一项举措;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是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关于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的主要指标之一,规划纲要要求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基层医师的人员数量配置是体现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分布合理的重要标志,它是按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而配置的资源。财政经费资源作为医疗资源的一部分,对分级诊疗来说,要求政府重视对分级诊疗建设实施专项投入。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间的差距主要是上级医院在财政支持和资金实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支持,例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电子档案信息化等项目建设。同时专项财政经费用于补助医疗机构开展分级诊疗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激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上级医院下派医生支援基层医疗机构、上级医院开展科学研究和医疗中心建设。每千常住人口分级诊疗建设财政专项经费代表着政府对分级诊疗的持续关注和经费投入。医疗资源中的物力资源投入主要体现在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的投入上,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具备一定数量的先进医学设备和设施。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单价100万元以上设备极少,仅能满足基础疾病的诊疗。基层万元以上设备数占总设备数比例是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分级诊疗绩效评价的一个重点指标。《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我国基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应达到1.2张,床位数配置是满足患者住院需求的重要指标。因此,基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对于分级诊疗要求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非常重要。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人员,分级诊疗要求“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级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基层医疗机构负责慢性病、常见病的治疗,上级医院负责复杂的急危重症病种的治疗,对于上级医院来说,应该注重医疗高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注重科研和急危重症的诊治工作,这就要求吸引高质量高技术医疗人才加入医院中来,努力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撑医学科学研究,形成医学科研的良性循环。其中最好衡量的指标就是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硕博士学位占比和每百名卫技人员科研经费,硕博士学位医务人员有助于快速提升医院的医教研能力和医院综合实力,科研经费则是医学科学研究开展的经费保证,能持续激励和推动医学科研向前发展。因此,选取医院派到基层坐诊的执业(助理)医师数占比、基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基层每千常住人口万元以上设备数、基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每千常住人口分级诊疗建设财政专项经费和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硕博士学位占比等7个指标进行衡量。
(二)互动交流
医院通过资源下沉和辐射带动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分级诊疗核心要求强基层,要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只依靠基层自身是不够的,需要派基层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通过上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指导和教学以及专业经验的传授,才能真正推动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进而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完成健康中国战略下基层医疗机构防治结合的新任务。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学习就是一种再培训再提升的必要途径,可使用基层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学习的人次数这一指标进行衡量;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上级医院的帮扶和互动交流,需要上级医院复合型人才的带动,上级医院定期派医疗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指导是一个夯实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重要举措,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指导的人次数能够说明上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持续指导和扶持的过程,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快速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技术新项目数的开展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意义重大,过去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弱被群众所诟病,也是无法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主要原因,大部分群众就医首选并非基层医疗机构,因此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治水平是分级诊疗的基本要求,其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数是衡量基层医疗机构诊治水平提升的一个标志,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医院和基层合作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数越多,越能持续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因此,选取基层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学习的人次数、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指导的人次数、医院和基层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数等3个指标来进行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