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分工合作管理,合理规划医疗资源配置

二、完善分工合作管理,合理规划医疗资源配置

分级诊疗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复杂程度、诊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要求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明确分工,分别承担不同程度疾病的诊治工作,从而达到合理就医的目标。完善上下级医疗机构分工合作管理,合理规划医疗资源配置是开展分级诊疗的第一保证,是实现分级诊疗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和推动力。

美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为两级,包括私人诊所和医院。一方面,私人诊所主要承担患者的初级保健需求。患病初次就诊家庭医生,若家庭医生认为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则建议患者到上一级医院就诊。另一方面,医院又分为社区医疗机构和大型医疗中心。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主要负责社区内居民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目前社区医疗机构数量逐渐减少,这可能是因为与其他“大型学术教学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或加入“大型医疗中心”系统中。大型医疗中心主要负责医、教、研等综合性医疗卫生工作,兼顾疑难杂症的诊治和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美国的大型医疗中心一般为私立的非营利性医院,最常见的形式是以集合医院、科研机构和医学院融为一体组建的联合体。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分工科学且明确,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相互合作,提升各自的医疗服务效率,实现更加有效的医疗服务效果,基层医疗机构负责基层首诊,可以分散上级医院的就诊压力,同时借助上级医院充足的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医疗信息和资源的双向共享,有效推进了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实。

深圳罗湖政府通过加大对罗湖公立医院集团的财政补助,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医疗资源配置,实现分级诊疗的分工合作体系。以2016年为例,深圳市公立医疗机构财政补助占医院收入的30.5%,政府按每门诊诊疗人次补贴医院31元,补贴社康中心37元,引导患者下沉社区。对医院住院患者每床日补贴139元,对社康中心的家庭病床每床日补贴84元,这种政府补助在2016年达到了2.79亿元。多项政策要求下沉医疗卫生资源,集团专家都要到社康中心开展医疗服务。在政策的刺激下,全科医生数逐步扩大,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日益壮大,基层医疗机构也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配置CT、内镜等医疗设备,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水平,改善硬件环境,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成立社康管理、医学检验、消毒供应、放射影像、健康管理和物流配送共享中心,各医院仅保留少量技术人员,不再重复设置上述科室,降低了运营成本,实现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分工合作。

上海市重视社区层面各类医疗资源的配置,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平台,由政府主导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功能,政府通过政策支持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平台中来,通过家庭医生组合签约模式,科学配置与利用医疗资源,合理控制卫生支出,推动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构建。到2019年底,上海每万人口全科医生已达3.59名,达到国家2020年的规划目标,本科以上学历占比85%,中级以上职称占比76%,超700万人签约各自的家庭医生。通过远程医疗中心的建设,包括远程会诊、远程查房双向转诊、远程联合门诊、远程影像阅片诊断以及远程处方等,将上级医疗机构的专家资源直接下沉,指导下级医疗机构临床诊疗,同时起到安抚家属和带教培训作用,建立高效率的上下级医疗机构分工合作体系。如图10-15所示。

图10-15 2015—2019年上海市医疗床位数量和使用率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