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政策工具的政策效果对比分析
2025年10月13日
三、不同政策工具的政策效果对比分析
对三类不同政策工具分级诊疗实施效果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公式(6-3)进行测算],结果如表6-6所示。根据赤池信息准则和施瓦兹准则,确定最优滞后分布长度,发现各政策工具的滞后期均在1—3年内。由表6-6可得,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这三类政策工具均可以有效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系数分别为1.2719、2.0138和1.9378,且均具有10%水平的显著性,表明政策对引导国民向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均具有正向作用。其中,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滞后期最短(为0),政策效果(coef.=2.0138)最显著,说明推行需求型政策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起作用最快最有效。环境型政策工具的滞后期最长(为3),这可能与环境型政策本身的性质有关。环境型政策多是目标规划和发展战略类文件,需要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规范法规,进行监管,需要充分调研和试点运行,因此在发生实质效果前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滞后期也最长。供给型政策工具的政策效果最弱(为1.2719),虽然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全科医师培养、远程医疗服务、大数据智能化医疗等改变医疗服务供给方式的政策,在政策文件量上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相应的硬件设施(如人员的配备、现代化仪器设备等)也在跟进,但难以影响和改变患者就医观念和行为,实质的内涵性建设(如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服务水平、基层医疗人员的医术水平等)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6-6 2009—2018年我国分级诊疗不同政策工具实施效果估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