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资源配置

一、分级诊疗资源配置

(一)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由“基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基层每千常住人口万元以上设备数”“基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每千常住人口分级诊疗建设财政专项经费”“医院派到基层坐诊的执业(助理)医师数占比”“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硕博士学位占比”和“每百名卫技人员科研经费”7个指标组成。7个指标中,“基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对分级诊疗发展的影响最强,接着依次是“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硕博士学位占比”“基层每千常住人口万元以上设备数”“基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医院派到基层坐诊的执业(助理)医师数占比”和“每千常住人口分级诊疗建设财政专项经费”,最后是“每百名卫技人员科研经费”。这7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422、0.0398、0.0366、0.0361、0.0335、0.0320和0.0274,在27个三级指标中,依次排列第8、10、16、17、19、21和25位。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投入建设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包括人力资源、医疗设备和床位的投入。“基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是保证基层医疗机构能否完整治疗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关键,“基层每千常住人口万元以上设备数”是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最主要的设备设施投入,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执业(助理)医师数,这些都是吸引当地居民就诊的一大利器,是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衡量性指标。“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硕博士学位占比”体现医疗机构的医教研能力和综合实力,分级诊疗要求上下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上级医院负责复杂的急危重症病种的治疗,对于上级医院来说,应注重科研和危重症的诊治工作,因此高学历高质量高技术医疗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福建省对基层医疗机构设备、床位和(助理)医师数以及财政投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政策倾斜也很明显,基层医疗机构设备、床位和(助理)医师数以及财政投入的情况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存在各地区不均衡现象。以“基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例,23家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中,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分级诊疗工作开展好的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该指标可以超过0.5,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分级诊疗工作开展差的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其“基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低于0.1甚至更低。“医院派到基层坐诊的执业(助理)医师数占比”同样如此,23家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中,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分级诊疗工作开展好的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该指标可以超过0.5,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分级诊疗工作开展差的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医院派到基层坐诊的执业(助理)医师数几乎没有。“基层每千常住人口万元以上设备数”“基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的情况跟“基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情况类似,均存在不均衡、参差不齐的现象,而分级诊疗的有效实施则要求各地区各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均衡发展。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投入,推动分级诊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分级诊疗的均衡发展。

(二)交流互动

“交流互动”由“基层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学习的人次数”“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指导的人次数”和“医院和基层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数”3个指标组成。3个指标中,“医院和基层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数”对于分级诊疗发展的影响最强,其次是“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指导的人次数”和“基层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学习的人次数”。“医院和基层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数”是上下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合作紧密程度的一个主要体现,能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在27个三级指标中,其权重占比0.0471,位列第二;“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指导的人次数”,是体现加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能力培训和培养的重要指标,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在27个三级指标中,其权重占比0.0387,位列第12。“基层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学习的人次数”是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是提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医疗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在27个三级指标中,其权重占比0.0272,位列第26。可见,这两个指标对于分级诊疗发展的影响力相对不强,“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指导的人次数”和“基层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学习的人次数”相对来说见效更慢,目前还未达到很好的效果产出,还不是分级诊疗发展的一个主要衡量指标。

“基层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学习的人次数”和“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指导的人次数”在23家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中差距较大,部分整合医疗服务机构每年医院派专家向基层指导和基层到医院学习的总人次超过10万,部分整合医疗服务机构则几乎没有。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交流互动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十分重要,是分级诊疗体系建立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实际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方法增加上下医疗机构间的交流互动,优化分级诊疗资源配置,实现分级诊疗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