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家庭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基层首诊服务水平
家庭医生是分级诊疗有效运行的基础,目前我国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开展并不到位,整体来说,现阶段家庭医生群体的基数太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起步较晚,签约率低、覆盖面小,签约工作和当地实践情况的结合不够,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的沟通配合存在不足以及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福建省的厦门市和南平市,在这方面做得较为薄弱,应继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率覆盖面。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高度重视家庭医生的培养及其保障措施,扩大家庭医生基数,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对分级诊疗有效运行起到决定作用。
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家庭医生绩效评价体系,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跟家庭医生工作量、工作性质和财政补贴挂钩,提升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增强家庭医生工作热情,激励家庭医生提高自身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如上海长宁区的家庭医生薪酬收入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签约服务费构成,绩效工资根据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工作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以及定点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执行情况等情况来确定,大大提升了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上海闵行区实施的则是家庭医生团队责任目标绩效薪酬制,该制度建立在标化工作量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对项目标化工作量目标的完成情况实行全程绩效管理,同时考虑居民健康指标和满意度,提升了家庭医生医疗质量,吸引更多民众签约家庭医生,提高家庭医生覆盖率。
其次,依托医疗保障的杠杆作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覆盖。当前,由于我国自由就诊的医疗体制,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率很低,也是目前分级诊疗政策的最大困境,家庭医生队伍的发展壮大需要当地居民的信赖,需要引导当地民众养成基层首诊的看病习惯。因此,建议通过医疗保障的杠杆作用引导居民寻求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居民在家庭医生门诊就医或者经家庭医生转诊至县、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可以享受超过首诊其他医疗机构很多的报销比例,达到刺激民众签约家庭医生并首诊家庭医生的作用,一旦形成稳定的患者来源之后,家庭医生存在的作用和发展壮大的机会就应运而生。
最后,开展家庭医生规范化培训,推动家庭医生人才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家庭医生医疗服务能力要从学校培养开始,鼓励更多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及其相关的专业课程,将全科医学科室的实习纳入实习轮转科室,壮大家庭医生的培训师资,优化家庭医生的规范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鼓励开设符合不同地域疾病特色的全科医学课程,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医学生从事全科医学,成为家庭医生。而毕业后的规范化培训对提高全科医生能力则更加关键,全国如今已建立多家全科医学规培基地,在培训过程中应重视能力和技能的培训,按照岗位胜任力的模式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结业前应开展严格的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拿到相应的培训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