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制度的特征分析
根据我们对分级诊疗内涵的定义,我们将其特征归纳如下。
(一)连续性
分级诊疗主要包括一系列环节:专科服务(治疗疑难重症疾病)、全科服务(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等解决大部分健康问题)、康复护理服务(疾病急性期过后的功能恢复、生命终末期的照料和慰藉)、健康管理服务(体检、评估、咨询、宣传、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服务(疫苗、传染病监测与治疗、慢病管理)等维护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分级诊疗的成功运行,需要这些环节整体良好衔接。专科医疗服务设置在医院,主要负责治疗疑难重症以及进行科学研究,以突破对更难的疾病的治疗;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全科服务,负责人群中存在的普遍疾病的诊断治疗,解决大多数疾病问题;康复护理服务设置在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医院救治后需要康复患者的功能恢复、生命终末期的照料和慰藉等;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服务,用于为妇女、儿童提供疫苗服务,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的疾病管理和监控措施,同时负责对传染病的治疗、上报和监控,同时对管辖区域内的环境卫生进行定期消毒监测;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由基层医疗机构对管辖区域内的人群进行定期的健康体检,对疾病进行初筛,提供健康咨询、健康宣传和教育,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二)激励性
只有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建设才可以开展有效的医疗资源整合,形成分工协作、上下互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医疗服务升级,降低医疗成本。因此,分级诊疗同样要通过激励机制建设作为刺激方法和手段来鼓励和激励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循环有序的分级诊疗。医院各自为政多年,要有协作关系就需要管理政策的激励。通过激励改变行为,形成基层就诊、双向转诊的医疗习惯。激励有两种:现实的既得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激励需要对既得利益的得失进行相应的补偿和调整,鼓励和激励各利益相关者,即政府、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患者,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中的责任分工、制度建设和能力提升。
(三)双向性
分级诊疗的概念核心就是基层首诊、上下转诊,其中重点毫无疑问就是强基层,基层基本医疗服务工作是实施分级诊疗的起始,也是分级诊疗的最主要特征之一,要求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总诊疗量和基层首诊占比,提升患者就诊的便利性,满足基本的医疗服务需求。而对于上级医院来说,分级诊疗的要求是在于提升急危重症和疑难患者的医疗机制能力,即优上层,强调从医教研等多方面综合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同时作为下级基层医疗机构的坚强后盾为其提供各类医疗技术能力的帮助和支持。
(四)发展变化性
过去我国的医疗模式是以疾病为中心,随着分级诊疗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我国医疗发展向以健康为中心而转变,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作为目标。“健康中国2030”指出,到2030年,应完善全民健康制度体系,协调发展健康领域,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健康服务质量,提升健康保障水平,基本实现健康公平。2050年,要建成健康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还提出了包括婴儿死亡率、人均预期寿命、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服务业总规模等指标在内的具体实现目标。这些都与分级诊疗的目标和实施路径完美契合。
(五)经济性
让人群中所有患者每次都能在对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获得准确的医疗服务,这是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医疗服务的表现,更是体现了医疗服务的经济性、高效性。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的运营管理和建设维护成本远远高于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临床诊疗服务的各项成本也远远高于预防保健服务。将医院作为疾病治疗中心、将疾病治疗作为医疗服务重心必然增加医疗成本,本该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诊治的常见小病、多发疾病由大型医疗机构接手处置,更是加剧医疗资源浪费。众所周知,人群的健康需求是无限的,加之人口老龄化发展、疾病谱变化、医疗技术进步等客观因素,都将会带来医疗费用的必然上涨。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共同目标,就医成本和疾病负担是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建立有序高效的分级诊疗运行机制,让患者的就医需求在恰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得到妥当的处置,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实现医疗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