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建设
(一)激励制度建设
“激励制度建设”由“政府财政投入政策”“医保激励制度”“医疗机构工作质量考核制度”和“医疗机构人事薪酬制度”4个指标组成。4个指标中,“政府财政投入政策”对分级诊疗发展的影响最强,接着依次是“医保激励制度”和“医疗机构人事薪酬制度”,最后是“医疗机构工作质量考核制度”。医疗机构现在是在财政扶持下的自负盈亏,在高度竞争的医疗环境下,“政府财政投入政策”对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内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落实分级诊疗能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在26个三级指标中,“政府财政投入政策”权重占比0.0491,排名第一位,是影响度最高的三级指标。“医保激励制度”对于分级诊疗发展而言也至关重要,医保是新医改促进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是调节医患双方医疗和就医行为的一把利器,能规范患者有序就医,规范医疗机构合理开展诊疗工作、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成本,是现如今我国医疗费用的主要支付方,对医疗行业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在26个三级指标中,“医保激励制度”权重占比0.0449,排名第五位,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医疗机构人事薪酬制度”和“医疗机构工作质量考核制度”权重分别为0.0427和0.0300,在26个三级指标中,分别位列第9和第26位。
本研究数据显示,福建省总体上“医保激励制度”建设程度明显不够,缺少持续的激励政策,导致了分级诊疗的整合协调缺少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任何一项政策改革和创新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多个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未制定相应的政府财政投入政策,未在分级诊疗建设上投入专项经费(如用于下沉人员补助费用、上挂人员学习费用和人员绩效补贴费用等)。福建省现有的“激励制度建设”无法很有效地支持分级诊疗的开展,多数整合医疗服务机构是在政策压力下应付了事,个别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可能在分级诊疗的框架下寻找一些路径规避一些政策,获取短期效益。
(二)分工协作制度建设
“分工协作制度建设”两个指标中,“资源分工制度”对分级诊疗发展的影响更强。在27个三级指标中,“资源分工制度”权重占比0.0454,排名第三位;“资源整合制度”权重占比0.0257,排名第27位。分级诊疗强调“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其核心是要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共享资源,“资源分工制度”则是分级诊疗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保证双向转诊的顺畅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主要措施。“资源整合制度”则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完成医疗服务工作,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资源整合制度”和“资源分工制度”两个指标在23家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中差距较大,部分整合医疗服务机构医疗资源整合工作到位,建立明确的上下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制度,少部分整合医疗服务机构则几乎没有相应的制度建设。“分工协作制度建设”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十分重要,是分级诊疗体系建立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做好职责分工,确定各自就诊和收治的病种,完善资源整合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分级诊疗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