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合作管理机制

三、分工合作管理机制

从本文所选的5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医共体根据公立医院改革管理要求,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职责,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机制,以建立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为抓手,助推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医学影像、远程心电、在线专家门诊、中医药+互联网、双向转诊和120急救调动指挥中心等功能。围绕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步调一致的信息业务协同体系,推进全县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完善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慢性病一体化共管网络,创新健康信息AI智能服务,将AI智能语音技术服务于出院患者随访、满意度调查和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预约诊疗、检验检查结果共享、移动支付和诊间移动支付等便民医疗服务,上下级医疗机构密切合作,为民众提供便捷有效的卫生健康服务。

三明市泰宁县总医院医共体依托总医院开展县域消毒供应、心电诊断、临床检验、医学影像诊断、病理检验和远程会诊等6个中心建设,助力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分工合作管理工作。推行“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加强区域远程医疗信息化建设,完善医联体分级诊疗、预约转诊平合,实现六大中心的数据共享,建立紧密的上下级医疗机构分工合作机制。对确需到上级医院诊治的患者,基层首诊医生主动与县级医院联系,县级医院建立转诊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医疗服务。统一组织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和耗材采购管理工作,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情况开展督导检查。

分工合作管理机制典型案例和译码结果如表7-6所示,译码结果分成2种不同类型的分工合作管理。第一种是分级合作关系的建立,制定相应制度和政策明确分工内容和合作方式。第二种是障碍疏通,这种模式主要通过有力措施形成医疗资源共享和统筹协调的效果来实现高效率的分工合作管理。这种模式在三明市尤溪县和三明市泰宁县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的分工合作中均有体现。

表7-6 分工合作管理机制典型案例举例及译码结果

从“动因—行为—结果”这一普适逻辑,对分工合作管理机制的演化特点与机理展开分析。分工合作管理机制从政策上明确不同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保持公平竞争和分工协作关系,明确职能分工的不可替代性和非重叠性,即全科医生的工作不应与专科医生重叠或被替代。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制定统一的分级诊疗工作标准,明确双向转诊的标准和规范统一的转诊流程,从而避免转诊过程中患者的诊疗信息,尤其是相关治疗脱钩。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让资源共享互认,如检验检查、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互认,方便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上下转诊。药品伴随着治疗,与患者的健康服务需求息息相关,许多学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药物也成为患者是否基层就诊的关键,医院和基层使用的药物不一致导致患者只能到医院看病,因此,理顺药物制度,衔接用药目录,才能有效地让分级诊疗运行顺畅。基于过程分析,本研究将分工合作管理的相关机制总结如图7-4所示。

分工合作管理机制为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提供合作连接基础。分级诊疗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复杂程度、诊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要求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明确分工,分别承担不同程度疾病的诊治工作,从而达到合理就医的目标。分工合作管理需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分工内容和合作方式来建立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合作关系,需要畅通医疗资源共享和协调来疏通分工合作过程存在的障碍,最终实现“分流患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和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目标。

图7-4 分工合作管理的相关机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