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陵墓研究
关于“陵墓若都邑”与“都邑‘似’陵墓”的研究——以汉阳陵“小陵园”“大陵园”与汉长安城遗址形制对比研究为例
一、“陵墓若都邑”之一:帝陵陵园与汉长安城布局形制变化对比研究
二、“陵墓若都邑”之二:关于帝陵与宫城“崇方”及“四门”形制
(一)帝陵与宫城以“方”为“贵”的“崇方”理念
(二)陵墓、陵园与都城、宫城的“崇方”与“四门”
三、从“陵墓若都邑”到“都邑若陵墓”
四、西汉帝陵与宫城形制折射出“共同”的“中”及“中和”理念
汉承秦制的考古学观察——以帝王陵墓制度为中心
一、秦汉帝王陵墓及陵园建制诸要素之比较
二、秦汉帝王陵园的象征意义:宫城——帝王家国
三、帝王陵墓制度汉承秦制之缘由
汉代帝陵陵寝建制探讨
一、西汉帝陵陵寝建制
二、东汉帝陵陵寝建制
西汉帝陵陵庙的几个问题——以汉景帝“德阳庙”为中心1
一、西汉帝陵“陵庙”设置考
二、“德阳庙”遗址的特点及影响
三、汉景帝首起陵庙的原因分析
四、陵庙之设与“古不墓祭”
关于西汉帝陵陵庙考古学研究——以汉景帝阳陵陵庙为例
一、从先秦宗庙到西汉陵庙考古发现
二、汉景帝阳陵陵庙形制溯源与发展
三、西汉陵庙性质
四、“大一统”历史发展进程与陵庙产生
汉景帝陵“御府坑”解析
一、陵周人工椁坑的定位
(一)冢外椁坑属于外藏系统
(二)椁坑处于陵墓外藏系统中的第二个层次
二、陵周人工椁坑的定性
(一)从葬坑内容细分的必要性
(二)定性“御府”的根据
三、御府坑(府藏坑)设置的后移
(一)汉陵御府坑的消解
(二)御府坑(府藏坑)存在期的闪光点
汉武帝茂陵选址与黄山宫地望考
一、关于黄山宫三个地望的历史争议
二、马嵬坡绝不是武帝微行西至的黄山宫遗址
三、侯村遗址才是武帝微行西至的黄山宫遗址
四、历史上黄山宫不仅限于侯村遗址范围
五、历史上的黄山宫并非孤立存在于荒野之中
六、茂陵选址兼顾了与黄山宫及槐里县的关系
汉广陵城形制的探寻
一、汉广陵城的城门和城壕
(一)城门
(二)城壕
二、蜀岗古城城圈内外道路网
(一)城圈内道路
(二)城圈外道路
三、汉广陵城形制相关节点及汉广陵宫的位置和范围
(一)与汉广陵城形制相关的节点
(二)汉广陵宫的位置和范围
四、关于汉广陵城形制的一点思考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考古新发现与初步认识
一、陪葬墓
(一)羊龟山汉墓
(二)绣球山汉墓
(三)骆驼山汉墓
(四)陵区北部小型陪葬墓群
二、陪葬坑
(一)狮子山汉兵马俑坑
(二)陵区东部从葬坑群
(三)其他陪葬坑
三、建筑遗址与遗物
四、相关认识
(一)楚王陵陪葬墓的性质及归属问题
(二)楚王陵东北陪葬坑的埋藏性质
(三)狮子山楚王陵园的初步认识
海昏侯刘贺墓考古研究述评
一、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发现
(一)墓园布局
(二)墓葬形制
(三)随葬品
二、海昏侯刘贺墓考古研究
(一)墓园布局
(二)墓葬形制
(三)随葬品
(四)总体认识
三、几点看法
(一)关于海昏侯刘贺墓
(二)海昏侯刘贺墓研究带来的启示
徐州西汉宛朐侯刘埶墓相关问题再研究
一、“宛朐侯埶”和金印问题的重新认识
二、从宛朐侯刘埶墓看叛王刘戊葬地
历史文化研究
西汉上层祭祀活动探析
一、宗庙祭祀
(一)宗庙的类型及分布范围
(二)宗庙祭祀的方式
(三)宗庙祭祀的发展
二、西汉的陵寝祭祀
(一)祭祀的场所
(二)陵寝祭祀的方式
三、小结
(一)先秦祭祀方式的影响
(二)“孝文化”在祭祀中的作用
从血池遗址考古新发现复原西汉雍地“祭天”礼仪
一、文献记载自东周至西汉初“雍五
”得以逐渐形成
二、血池“郊祀”遗址的考古发现
三、对郊祀之礼程规的尝试性复原
四、小结
汉印著录史略兼述汉印文字简化研究概况
一、汉印相关字编著录述略
二、汉印印谱著录述略
三、汉代封泥著录述略
四、汉印文字简化研究概況
汉朝皇帝亲征相关问题研究
一、亲征释义
二、亲征统计
三、亲征特点
(一)亲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亲征胜负的未知性及安全的风险性具存
(三)亲征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形式
西汉“上林”“甘泉上林”官署考辨
一、“上林”即上林苑之行政官署
二、“甘泉上林”实主甘泉苑,与上林苑无涉
三、“上林”“甘泉上林”官署具体职能探析
汉阳陵宗庙体现的五行思想
一、五行思想发展简述
二、秦汉庙畤与五行学说
三、结语
新见东汉外国侨民史料考释1
一、案例细节分析
二、外侨族属分析
三、结论
文物研究
陕西古代砖瓦概述
秦汉兵俑首服的类型与演变——以秦始皇陵和汉阳陵出土兵俑为中心
一、秦始皇陵兵俑的首服类型
(一)冠属
(二)弁属
(三)帻属
二、汉阳陵兵俑的首服类型
三、秦汉首服的演变及相关问题
徐州地区出土汉代玉璜的研究
一、汉代玉璜的造型与时代特征
二、汉代玉璜的使用和丧葬内涵
三、结语
墓葬资料所见两汉时期随葬品的变化
一、陶质明器
二、车、马模型
三、俑
四、镇墓辟邪类随葬品
五、铜镜
六、墓志
七、结语
汉阳陵碑石研究
一、汉阳陵碑刻概况
(一)明代御制祝文碑基本情况
(二)毕沅所立帝、后陵碑基本情况
(三)佚碑存座遗迹基本情况
二、明代御制祝文碑与明代对古帝王陵墓的保护与祭祀
(一)明初对古帝王陵墓保护祭祀制度的建立
(二)“嘉靖碑”“天启碑”蕴含的历史政治意义
三、清代毕沅所立陵名碑的积极意义及其对安陵位置的误认
(一)毕沅保护陕西古代帝王陵墓的积极作为
(二)毕沅对安陵位置的误认及其原因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自铭器物度量衡数据测试分析
一、测试方式及结果
(一)度
(二)量
(三)衡
二、数据分析
(一)尺寸数据
(二)容积数据
(三)重量数据
三、结语
关中地区出土的汉代带钩刍议
一、带钩类型学分析
(一)A型鸭嘴形
(二)B型蛇头形
(三)C型禽鸟形
(四)D型龙首形
(五)E型兽头形
(六)F型钩首无装饰
二、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比较
(一)A型鸭嘴形和C型禽鸟形
(二)B型蛇头形和D型 龙首形
(三)E 型兽首形
三、汉代各阶段带钩分析
汉阳陵出土的兵器梃
一、汉阳陵出土的梃
二、梃的认识过程
三、古代梃的记载
四、结论
博物馆理论与实践
汉景帝的地下邻居——“唐秋官尚书李晦墓考古成果展”纪实
一、展览的筹备
(一)李晦墓简介
(二)筹展过程
二、“李晦墓考古成果展”展出文物
三、展览的特色
(一)李晦其人 时代楷模
(二)墓葬形制 独有千秋
(三)三彩耀世 滥觞起源
(四)汉唐文明 交相辉映
(五)寓教于乐 源源而来
四、不足和遗憾
五、结束语
一、“阳陵印记”展览策划的前期考量
(一)目前国内篆刻展览的特点
(二)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举办临时展览存在的问题
二、印章展的策划方案及设计说明
(一)文案策划
(二)形式设计
三、篆刻类展览策划的思考
四、结语
论新时期博物馆宣传推广工作的创新——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为例
一、打造全媒体宣传格局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创新社会教育形式 开辟更广阔的宣传空间
三、结语
“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建院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会议纪要
一、城市与祭祀
二、陵墓与观念
三、手工业与文化交流
四、其他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