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结语
从随葬象征个人等级身份的青铜礼器到随葬仿铜陶礼器及墓主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再到随葬实际生活用品的替代物——陶质明器;从随葬实用车马到随葬车马模型,再到墓葬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中车马出行等内容的出现;从殉人到以俑随葬,再到随葬俑类型的多样化;镇墓辟邪类随葬品的大量出现,铜镜纹饰的变化,墓志的滥觞,以上现象表明,从西汉到东汉,一直延续的墓葬传统在随葬品方面发生了变化,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礼制”的松动、社会变革的现实及思维方式、信仰上的转变。人们不再刻意强调死者生前的政治身份地位,以青铜礼器、仿铜陶礼器为代表的礼制文化逐步被以明器为代表的世俗化生活所取代,随葬品领域由尚“礼”转向重“俗”,“变通”的思维方式开始广泛实践于丧葬习俗中,鬼神思想日益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些转变成为此阶段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场丧葬习俗的变革从中央到地方,从大型墓到中小型墓,可以说从西汉中晚期到东汉时期广泛渗透到帝国的各个阶层,各大地域、墓葬的随葬品所蕴含的多种信仰、理论及习俗由于政治统一而日益系统化,标志着受政治格局、文化秩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影响的统一的汉文化最终形成。
注 释:
[1]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第97页。
[2] 苏秉琦:《战国秦汉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48页。
[3] 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清理简报》,《文物》1999年第6期。
[4] 巫鸿著,郑岩等译:《说俑——一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开端》,《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三联书店,2016年,第589页。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 679~680页。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 679~680页。
[7]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第102页。
[8] 洛阳博物馆:《洛阳东汉光和二年王当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第6期。
[9] 吴增荣:《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巫道关系》,《文物》1981年第3期。
[10] 河南省博物馆:《灵宝张湾汉墓》,《文物》1975年第11期。
[11] 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三联书店,2010年,第128页。
[12] 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三联书店,2010年,第128页。
[13] 韩国河、柴怡:《有关墓葬考古学研究的思考——以两汉墓葬为例》,《西部考古》(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14] 韩国河:《论秦汉魏晋时期丧葬礼俗的宗教性》,《中州学刊》1997年第3期。
[15] 武利华:《“博局人物升仙画像镜”折射出东汉人的宇宙观》,《东方收藏》2011年第5期。
[16] 段清波:《考古学上汉文明论纲》,《考古学集刊》(第21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07页。
[17] 河南省偃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偃师县南蔡庄乡肥致墓发掘简报》,《文物》1992年第9期。
[18] 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三联书店,2010年,第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