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池遗址考古新发现复原西汉雍地“祭天”礼仪

从血池遗址考古新发现复原西汉雍地“祭天”礼仪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田亚岐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田原曦

◎陕西正野书画院高级工程师 刘安翔

摘 要:雍城郊外诸畤一度成为国家最高等级的祭祀圣地,它的沿革使用达数百年,秦汉时期的畤祭礼仪程式完备、复杂,成为具有时代典范的祭典。本文即在梳理文献和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对西汉时期尤其汉武帝时期的祭礼进行复原性研究,对于深化秦汉礼制文化及中国古代祭祀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血池遗址;祭祀礼仪;复原

祭祀是华夏文明的典型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古代祭祀礼仪的划分标准,可将祭礼分成五类,即吉、凶、军、宾、嘉。吉礼位于五类祭祀礼仪之首,包括对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祭祀。自古以来,祭祀礼仪有着严格的等级,对天神的祭祀只能由国家君王主持完成,“祭天”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官方行为,通过“天子”与天神的“交流”,祈求天下苍生能够得到护佑,达成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

雍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国都所在地,也是秦“九都八迁”过程中建置时间最长的一处正式都城。秦人重视对诸神灵的祭祀,《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祭祀与战争是国家非常重要的两件大事。早先在雍城遗址已发现的大型宗庙建筑遗址就是秦人专门用来祭“人鬼”即祖先的场所。[1]

祭祀天地则在郊外。在所有祭祀的神灵当中,天神系群神之首,称作“至上神”,祭天地是君王所独有的职责,所以往往把由国家最高首领带领群臣举行的祭祀天神,以及同时兼顾其他诸神的最为隆盛庄严的祭礼一并称作祭天,君王获得“君权神授”和“天子”的合法性,国家和黎民则得到“与天滋润,强国富民”的祝福。

因为地缘关系,秦人较多地保留了殷商习俗,但是在国家祭祀方面却表现为来自西周的“郊祀”制度,通常把国家中对“天”的祭祀活动放在郊野举行,仪式最为隆重。自西周以来,郊祀礼仪已成常态。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传承周代祭天礼仪时,将周人 “祭上帝,祭祖先”的传统礼仪模式上升到“祭天地与五帝”的新高度,又首创“畤祭”的形式。秦人借着对神灵的祭祀形式,一方面显现自己是代表周天子形象,在雍城的存在是替周王室“看家护院”,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这种精神和思想上的力量来维护对“周余民”的凝聚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