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山宫不仅限于侯村遗址范围

四、历史上黄山宫不仅限于侯村遗址范围

1988年7月文物普查时,在侯村发现的遗址高台东西宽1000米,南北深500米。1992年4月西宝高速公路建设时,台地南北已不足400米,又被蚕食了100多米。东西两侧断崖处蚕食程度更甚,蚕食速度惊人。历史上黄山宫绝不仅限于此。理由如下:

1.从侯村村名的变迁推想侯村遗址的规模:侯村以张姓为主,反倒没有一户姓侯的。侯村原名“后村”或“后阜村”,因建于田阜村之后而得名。“田阜村”本名“前阜村”,与“后村”建在同一个阜形台地之上。先建之村为“前阜村”,后建之村为“后阜村”,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化成“田阜村”和“侯村”。侯村之名最早见于明代,当地村民为使自己的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将“后村”更名为“侯村”,以期子孙能出公候将相。今田阜乡所在地叫川流寨,川流寨的南侧,侯村的东北侧就是田阜村,现在又分为田阜南村和田阜北村。《尔雅·释地》云:“大陆曰阜。”《说文》:“山无石者。”《释名》:“土山曰阜,言高原也。”从康熙字典引经据典对“阜”的解释中可以理出一个“阜”的简单概念,那就是“无石”的“土山”为“阜”。或者说高大的土台、土原亦曰“阜”。从现在残存的地貌观察,从侯村到田阜村,再从田阜村到田阜乡,这一带历史上应该是一个连片的高台地,这才是这个含“阜”地名的历史本意。含“阜”地名承载着历史上一个规模庞大的宫殿群苑。

2.从文献记载中看黄山宫苑的历史规模:《长安志·黄山宫》曰:“右扶风槐里县有黄山宫,孝惠二年起。《东方朔传》曰: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故世谓之游城也。”[17]《雍录·黄山宫》曰:“槐里县南有黄山宫,惠帝二年起。《东方朔传》曰:‘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杨雄《甘泉赋》曰:‘北绕黄山。’”[18]《水经注疏·渭水下》:“又东过槐里县南,又东,涝水从南来注之。……渭水又东北迳黄山宫南,即《地理志》所谓县有黄山宫,惠帝二年起者也。《东方朔传》曰:‘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故世谓之游城也。’”[19]《读史方舆纪要》云:“宣帝地节中,霍云多从宾客猎黄山苑中。莽天凤三年,民伪言黄龙坠死黄山宫中,奔走往视。莽恶之,即此。”[20]

3.以上四种志书告诉我们五点:第一,在“右扶风槐里县有黄山宫”,汉惠帝二年起建。第二,“槐里县南有黄山宫”,也就是说黄山宫在槐里县之南。这个记载方向有错,槐里县和黄山宫都在渭河北岸,南邻渭水。如此,槐里县之南不可能有黄山宫存在的地域空间。“县南”应当是“县东” 之误。第三,《水经注》用渭水的流向及流经更准确的告诉我们:渭水“又东过槐里县南”,渭水“又东北,迳黄山宫南”。这个顺序告诉我们:槐里县在西,黄山宫在槐里县之东,且距离不远。也就说黄山宫在槐里县近旁。现以侯村遗址为黄山宫的中心,以阜寨乡南佐村为槐里县故城遗址的西边界,以村东的阜寨中学一带为槐里县故城遗址的中心测量距离。侯村遗址西距南佐村仅6公里,距阜寨中学才4.5公里,可谓紧相邻也。第四,《读史方舆纪要》告诉我们,“黄山”不仅有宫,而且还有“黄山苑”。霍云[21]是霍光亲孙、霍去病之过继孙,作为中郎将,并继承了“冠军侯”,本当亲自上朝拜谒皇帝,但却数次“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围猎于“黄山苑”中。霍云由于受其祖父霍光多年专横之影响,对皇帝不敬、不畏已成惯性,延至汉宣帝时仍然如此放肆是完全可能的。后被“族灭,国除”。霍云如此贪玩,敢于冒着“族灭国除”之风险,仍“从宾客”在“黄山苑”中围猎,可见“黄山苑”的吸引力非凡。第五,到王莽天凤三年(16),传言黄龙坠死“黄山宫”中,民可“奔走往视”,说明当时还有“黄山宫”的存在。

4.关于黄山宫苑的规模:《三辅黄图·苑囿》记载:“周灵囿.文王囿也。”毛苌注云:“囿,所以域养禽兽也,灵者,言文王之有灵德也。灵囿,言道行苑囿也。”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住焉,与民同其利也。”“文王灵囿,在长安县西四十二里。”周代的苑囿有等级规定,规模大小有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而文王有德,仅享用“方七十里”的灵囿。秦始皇时的上林苑,比“文王灵囿”扩大了四倍不止。到汉武帝时,将秦始皇时期的上林苑又进一步扩大。“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汉书》曰:‘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袤三百里。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汉宫殿疏》云:‘方三百四十里。’《汉旧仪》云:‘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据以上所引,我们所关注的是“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22]黄山宫作为离宫之一,当然也不会例外,必然具有可“容千乘万骑”之规模。

5. 兴平原下,渭水之北,这一带水草丰茂,最初犬戎居此牧马。降至秦汉,仍为皇家训养牧马之地。由此衍生下来的村名有:上马坊村、下马坊村、马干村、马驹村、南马村、北马村、东马村等。《旧志》曰:“在城曰坊,在乡曰里。”东马村原名“栏马村”,因曾设有大型围栏养马而得名。这一带“有樊桧城”,曾为“大将樊桧”的牧马场。[23]后演化成“揽马村”“览马村”。再后来因经济衰落被称为“烂马村”。民国时改为“东马村”,以东别于南北马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马村”。村庄由7个自然村组成,居住着张、王、李、赵、刘、许6个姓氏的村民,唯独没有姓马的。从相邻关系看,这一带在樊哙之后,划归黄山宫苑所属也不是没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