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府坑(府藏坑)存在期的闪光点
尽管在秦汉时期设有御府坑(府藏坑)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其历史存在却具有重大意义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古人“视死如生”,陵墓御府坑(府藏坑)是皇室、王室及宗亲贵族生活的直接反映。
纵观“御府坑”(府藏坑)与“从葬坑”,它作为“外藏椁”的一种外在形式,只能产生在皇帝、诸侯王、列侯和部分宗族这些少数贵族的陵墓中,同样是封建等级制的产物。其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大体可归纳成4个阶段,即:
萌芽期:先秦
上升期:秦
兴盛期:西汉中期
衰退期:西汉晚期
那么,研究从葬坑的发生、变化到消失,其所提供的葬制史资料是非常丰富的。
注 释:
[1] 这些人工挖筑的土坑,四壁立有木板,底铺板,顶盖板,形同大的木椁。
[2] 焦南峰、马永嬴:《汉阳陵帝陵DK11~21号外藏坑性质推定》,《汉长安城考古与汉文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99~306页。
[3] 王学理:《对秦汉陵墓外藏系统层次问题的解析》,《秦始皇陵博物院》2015年00期;《正藏与外藏》,《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六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6年。
[4] 王学理等:《西安任家坡汉陵从葬坑的发掘》,《考古》1976年第2期。
[5]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商务印书馆,1933年。
[6] 周晓陆、路东文:《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
[7] 王学理:《五时副车铜偶所反映的秦代銮驾制度》,《秦陵二号铜车马》(《考古与文物丛刊》第1号,1983年11月)。
[8]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阳陵》,重庆出版社,2001年。
[9] 陕西省汉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一号简报》,《文物》1992年第4期;陕西省汉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文物》1994年第6期。
[10] 王学理、梁云:《论汉阳陵南区从葬坑的军事属性》,《考古与文物》2004年增刊。
[11] 在南越王赵昧墓“后藏室”的器物附近,出土有“泰官”封泥13枚、“邻乡侯印”封泥1枚。“西侧室”殉死的是以铜镜覆面的7位女子,并堆放着大量的牛、猪遗骸和少量的鸡、鱼骨骼,还有“泰官”和“厨丞之印”封泥6枚。引用材料见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12] 王学理:《论秦汉陵墓的从葬之制》,载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汉魏陵墓研究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
[13] 山东省博物馆:《曲阜九龙山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5期。
[14] 李如森:《汉代“外藏椁”的起源与演变》,《考古》199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