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首起陵庙的原因分析
分析了汉景帝陵旁立庙以及陵庙形制特点、影响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汉景帝要在帝陵附近修筑这样的陵庙呢?有学者曾推测是为了便于供奉“神主”,避免乘宗庙道的问题的重现。[68]这一推测似乎流于因循之说,并未探到问题本质。
宗庙是统治者祭祀祖先之处,是统治者依据血缘关系获得合法性统治地位的场所。早期王国的统治集团通过都城宗庙,体现着自己(国家统治者、管理者)控制国家权力的合理性、合法性。宗庙作为“血缘政治”物化载体的象征,从夏、商、西周至战国早期以前,位于宫城或宫殿(含宗庙)建筑区之中,变为战国时代中晚期和秦代宗庙位于宫城和都城之外,到汉初的宫城之外,郭城之内,到文帝顾成庙的郭城之外,无不反映出“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的不断博弈与挑战。[69]与此同时,统治者的陵墓区也发生变化,即从商周时期的“集中公墓制”到秦汉时期“独立陵园制”的不断演进,“独立陵园制”的出现是“族葬制”走向衰亡的结果,又是君权专制强化的必然产物。[70]这一切都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即由商周时期“尊祖重庙”的宗法观念演变到秦汉时期“尊时君,重朝官”的封建皇权思想。[71]
帝国时代,帝陵陵区是皇帝(皇权)利用另一个“世界”(“阴间世界”),在现实世界(都城及国家)强化专制统治的政治平台、固化皇帝“文治武功”的标识。从而成为平衡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新的平台、新的形式、新的力量。[72]因此,我们认为汉景帝生前在帝陵附近设置陵庙,就是利用帝陵及陵庙这一政治平台强化专制皇权,树立皇帝权威,固化其“文治武功”,平衡“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的关系。
对于汉景帝,我们往往只重视其“孝景遵业”的一面,认为其“文治”不如其父汉文帝,“武功”不如其子汉武帝。但是,景帝时期社会政治格局确实发生过一次重大转变,不仅影响了汉代的政治局势,而且对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出于政治局势需要,采用“封建”与“郡县”并存的二元政治制度。一方面,皇帝直辖部分郡县;另一方面,分封多个诸侯王国,以若干郡县属之。诸侯王虽受中央皇权的节制,但其各项制度“制同京师”,具有相对“自治”权,具有很大的政治与决策独立性。汉景帝初年同姓诸侯王国十七,而汉郡只有二十四,[73]很多诸侯国辖两郡以上的区域。这时同姓诸侯王国版图大、人口多,拥有特权,实力雄厚,对专制皇权构成极大威胁。这种“郡国”并行制是汉帝国统治者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暂时统治模式。同姓封国为“血缘政治”遗留,中央皇权为新兴“地缘政治”集中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汉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触犯了诸侯王的根本利益,引发“七国之乱”,但短短数月即被各个击破。景帝趁势采取“抑损诸侯王”的措施,首先,取消诸侯王的治民权,“令诸侯王不得治民,令内史治民”[74],“天子为置吏”,四百石以上官吏由中央任命。其次,改革官职,裁减诸侯王国的官吏,对中央的某些官职进行调整。《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75]中元六年,“更命廷尉为大理,将作少府为将作大匠,主爵中尉为都尉,长信詹事为长信少府,将行为大长秋,大行为行人,奉常为太常,典客为大行,治粟内史为大农。以大内为二千石,置左右内官,属大内”[76]。这样,通过提高中央官吏的秩禄、地位,减少诸侯王官吏数量,贬低诸侯王官吏地位,从而打破过去王国官吏与中央官吏“等齐”的旧制。同时,规范官员舆服,树立官员形象,突出中央权威,“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77]。一般认为“左官之律”“附益之法”是武帝时期颁布的,《汉书·诸侯王表》有“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78]的记载。但从《汉书·高五王传》“自吴、楚诛后,稍夺诸侯权,左官附益阿党之法设”[79]看,这一政策景帝时期或许已开始实行,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此外,景帝(中元)二年,规范诸侯王、列侯的丧葬礼仪,根据诸侯王和列侯的规模与等级,皇帝选派不同级别中央官员去“吊禭祠,视丧事,因立嗣子”,并规定“穿复土,治坟无过百人毕事”[80]。从现有诸侯王墓外藏考古发现看,西汉中期以后诸侯王陵墓旁已很少见到设外藏的现象,而仅设内藏,[81]或许就是这一规定的结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之后,西汉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与政事”,甚至连丧葬之仪、立嗣之权也受到中央政府控制。
这一历史性政治格局的转变,表面上看是中央皇权战胜诸侯王的分裂势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专治皇权统治,本质是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地缘政治”挑战并战胜宗法制的“血缘政治”。我们注意到,汉景帝前元三年平定叛乱;中元二年,规范诸侯、列侯葬仪;中元四年起德阳庙;中元五年削多诸侯治民权,裁减其官员;中元六年改革中央官职,规范官员舆服制度。短短几年之间,一系列组合举措,似乎不是偶然的巧合,陵庙的设置应与诸侯王势力削弱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尤其从对诸侯和列侯丧葬礼仪规范来看,二者应有一定的关联性或者说因果关系。
因此,我们认为陵庙设置是“地缘政治”与“血缘政治”博弈的结果,是宣示专治政权代表——皇帝权威的需要,是“重时君”思想在汉景帝时期的表现形式,是强化中央集权这一政治理念在祭祖领域改革的具体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