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陵墓制度汉承秦制之缘由
前面已经论证在帝王陵墓制度方面,汉承秦制是很明显的。然而,我们知道,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是楚人,他的核心团队甚至主要将士来自楚地,如果说汉承秦制在政治上为潮流所驱使而没有多少选择,那么,在陵墓制度方面何以效法于被世人唾骂的秦始皇,并如此钟情于秦制呢?
其实,当我们考察秦制的来源及形成,便会释然。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富国强兵,广泛招纳中原人才,并全方位引进、吸收列国文化,特别是中原三晋文化。如在陵墓制度方面,独立陵园制度、坟丘制度、陪葬坑制度等战国时期列国已经普遍实行了,至秦始皇陵则更加规范化、规模化而已。因而,所谓秦制,实质上是在秦国自有制度的基础上,整合中原列国制度而形成的。
西汉立国之初,某些六国旧贵族并不承认秦王朝的正统地位,但至文景时期汉王朝很快就作出了修正,至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既有《殷本纪》《周本纪》,也有《秦本纪》与《秦始皇本纪》,显然承认了秦帝国的历史地位。尽管刘邦及其团队的成员为楚人,但并非楚国旧贵族,也不熟悉楚国的礼仪制度。汉初,叔孙通制定礼仪,唯一可参考的也只有秦国制度。既然西汉王朝在皇帝制度、官僚制度、郡县制度这些政治领域,以及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等经济、文化范畴全盘继承了秦制,那么,在帝王陵墓制度方面沿袭秦国制度并无不可。
需要说明的是,俞伟超先生在他著名的《汉代诸侯王、列侯墓葬形制分析》一文中指出:“商周秦汉的埋葬习俗,可以汉武帝前后为界限,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的成熟形态即通常所谓的‘周制’,‘汉制’是后一阶段的典型形态。” 从“周制”到“汉制”,这里似乎没有提到秦制。实际上,俞伟超先生所说的“周制”当然也包括了商代制度在内,是前一阶段的成熟形态。同样,所谓“汉制”,实质上是秦汉制度,是后一阶段的典型形态。或因为秦代过于短暂,不必单独列出,但在讲到汉制的具体来源时自然不应忽视汉承秦制这一历史真实。
注 释:
[1] 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文物》2006第7期。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
[3] 该墓是否为秦昭襄王墓还有待于发掘后才能确定。
[4] 赵化成:《秦始皇陵地宫“黄肠题凑”葬制略说》,待刊。
[5] 赵化成:《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的再认识》,《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年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12月。
[6] 赵化成:《秦汉帝陵外藏系统(从葬坑)的性质问题》,《秦始皇陵博物院》(2011)2011年6月,三秦出版社,第119~130页。
[7] 李则斌、陈刚、盛之翰:《江苏盱眙县大云山汉墓》,《考古》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