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庙祭祀的方式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其先也。”[8]皇家宗庙祭祀在王朝统治中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功能,一般有常规性祭祀和临时性祭祀两种。
常规性祭祀是指定期举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有“二十五祠”“禘祫祭”。关于“二十五祠”的记载:“宗庙一岁十二祠。五月尝麦。六月、七月三伏,立秋貙,又尝粢。八月先夕馈飨,皆一太牢。酎祭用九太牢。十月尝稻,又饮烝,二太牢。十一月尝,十二月腊,二太牢。又每月一太牢,闰加一祠,与此上十二为二十五祠。”[9]这是说一年之中要在宗庙进行二十五次祭拜。每月定期进行一次,其余是在一些特定的时节来进行,这些特定的祭祀活动共十二种,若是到了闰年就会加祭一次,共计二十五祠。
以其中的“酎祭”为例,可以看出宗庙祭祀除了祭奠祖先,抒发思念、敬畏之情以外,还具有更多的政治内涵。文献记载:“元年冬十月……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惠庙酎,奏《文始》《五行》之舞。”[10]汉文帝时制定了酎金律,每年的八月份皇族成员都会到高庙进行祭拜,祭祀过程有献酎和饮酌的仪式,诸侯王和列候在这时都要献上黄金来助祭。助祭所用黄金数量有一定的要求,诸侯国的人口每一千人就要献上黄金四两,当人口的余数大于五百之时也要献上黄金四两。边远地区可以用象牙、翡翠等物品代替。酎祭仪式邀皇族贵戚参加,既笼络了人心,又变相收集黄金,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诸侯国的人口数量,削弱了其实力。该祭祀活动有效地巩固了皇权,因此酎祭便成为常规性的祭祀之一。
“禘”“祫”祭也是西汉常祭的一种形式,《说文解字》对这两个字进行了解释,禘是祭祀之意,祫是在太庙内对被毁庙的远近先祖的神位进行祭祀。禘、祫祭是对先祖的合祭,这种祭祀在西汉早期未有明确的记录。因为西汉皇帝皆立宗庙,不列昭穆,后人在先祖各自的宗庙或陵寝中进行祭祀。到西汉晚期,元帝实行了宗庙迭毁之举,使得禘、祫祭才真正实行起来。
临时性祭祀是指一些不定期的祭祀要在宗庙举行。史料记载的临时性祭祀事由繁多,内容庞杂,主要有谒庙、告庙及祷庙等活动,下面列举说明。
谒庙的记载,“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丙寅,葬。已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11],“元年东十月辛亥,皇帝见于高庙”[12],“癸巳,太子即皇帝位,谒高庙”[13],“四年春三月甲寅,立皇后上官氏。赦天下。夏六月,皇后见高庙”[14]。“四年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见于高庙”[15] 。
以上谒庙事项主要是先帝故世、新帝登基、册封皇后等。皇帝登基谒高庙,是证明血统、合法即位的一种表现,始于文帝,之后逐成定制。册封皇后等事宜则属皇室宗族的内务之事,需向祖先禀告,使之合乎礼节,更显庄严。
祷庙的记载,“五凤三年三月,汉宣帝行幸河东,祠后土……甘露降,神爵集。已昭有祠告祠上帝、宗庙”[16],“右飨皇帝之孝,开赐皇帝眉寿,令所疾日廖,平复反常”[17]。这说明在封禅、祥瑞、祈祷祖先护佑时要祭祀,此外在一些重大的军事行动前也要在宗庙拜祭。
总之,宗庙祭祀活动无论是确立皇帝的废立、册封皇室成员还是告慰祖先、祈求福祉等,都可以反映出统治者通过实行宗庙祭祀,表明其身份的合法性,确立其统治地位的权威性,从而获得各个阶层的认可、服从,以巩固统治地位。可见,西汉时帝王的宗庙祭祀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