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晦墓考古成果展”展出文物
此次展览选取文物共计126件。以三彩为主,有三彩人俑81件,三彩骑马俑24件,三彩生活用具磨盘、三彩鼓各1件。陶马次之,展出18件。残缺的陶牛1件。(图三、图四)

图三 李晦墓出土文物展(一)

图四 李晦墓出土文物展照片(二)
1.三彩人物俑
有风帽立俑、幞头立俑、昆仑黑奴三种。风帽俑和幞头俑均为胡人形象。
风帽俑:头戴橘红色风帽,身着圆领袍服,下着曳地袍裙,腰系带,外披翻领窄袖风衣,浓眉圆目,八字胡须,高颧骨,面部表情祥和。双手合抱置胸前。双脚并齐站立。头微左偏。面部施白色和红褐色彩绘,眉毛、眼、胡须黑色描彩,口涂朱红,风帽施红彩,颈部以下施釉彩。有黄衣风帽立俑和绿衣风帽立俑两种。
三彩幞头俑:根据姿态、身型、着衣不同,有三种样式,俑为黄衣和绿衣俑。均头戴黑色幞头,面部施彩,颈部以下施釉。脚踏板少数施釉。
幞头俑:双脚并齐壁直站立于方形踏板之上,有的小腹前腆。头戴黑色幞头,外穿圆领或窄袖袍衫,腰系带,下着紧口裤或曳地长袍裙。浓眉大眼,高颧骨,八字胡须,双手拢于袖内置胸前或右手握拳上屈于右胸处,左手自然下垂。表情轻松自然。
前两种俑微胖,还有种俑身型修长些,双脚并齐,身体壁挺,目视前下方,将军肚微凸,站立于方形踏板之上。头戴黑色幞头身着圆领窄袖袍衫,袍长及膝,脚蹬靴,腰系带。右手握拳置于胸前,左手自然下垂。长眉圆目,神色肃恭。
昆仑黑奴俑,1件。右肘前伸上屈,左肘后伸左臂平伸,右手握拳,拳心向左,左手握拳,拳心向下。脸略右偏,视左前方,左腿略前伸,上身笔直,小腹前腆,双脚立于方形踏板之上,做小跑状。身着低开领右祍绿色袍服,足蹬酱黄色长筒靴。短黑发卷曲,圆目大鼻小红唇,一副黑奴小孩形象。形象逼真,样子活泼可爱。
2.三彩骑马俑
展出24件,均白胎,模塑结合。质地较好,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硬,骑马俑均为乐伎俑,从头饰可分为小冠骑马俑6件、风帽骑马俑9件、幞头骑马俑10件。
戴小冠骑马乐伎俑:俑脸庞圆润,龙眉凤眼,粉面红唇,“姣姣如夫人”。唇上有纤细八字胡,头戴小冠,身着 “V”字领宽大袖袍,下着裳,双臂前屈握拳。马呈站立状,体健臀肥,竹耳铃目,披鬃削尾,口大张做长鸣状,有的马有长方形踏板。马腿结实有力,曲直有度。马头左偏,墨线勾勒络辔。人俑有着绿衣和黄衣两种,端坐在马上做演奏状,有的吹箫,有的手中乐器遗失。各个部位制作精细,整体造型优美。根据手姿和演奏乐器的不同可分为吹笛骑马俑、演奏骑马俑、吹箫骑马俑。
风帽骑马俑:俑头戴红色风帽,身着圆立领窄袖长袍,下着裳,腰系带,足蹬靴。俑卧倒蚕眉微微上挑,丹凤眼不怒而肃,八字胡,下唇有短须,长圆脸,姿态儒雅,气度安详。俑有端骑马上的,有上身向左侧偏转的,有一臂上屈执辔、一手执物的,有双臂上屈执物的。有穿黄衣和绿衣两种。马剪鬃削尾,双耳前耸,铃目圆睁,张口做嘶鸣状,只有一件马嘴合闭,马头左偏。鞍鞯齐全,墨线勾勒络辔。有的马蹄下有长方形踏板。根据人俑不同手势可分为侧身持缰骑马俑、持小鼓侧身骑马俑、持缰骑马俑。
幞头骑马俑:俑头戴黑色幞头,身着翻领窄袖袍衫,腰系带,足蹬长靴。高鼻短须,颧骨高凸,两腮内陷,一副胡人形象。人俑端坐于马鞍之上,马体健硕,昂首挺立,竹耳前耸,剪鬃,削尾后翘,鞍鞯俱全,络辔均用墨线勾勒。有的马有长方形踏板。马头左偏。人俑有着白衣、绿衣和黄衣三种。根据人俑手势不同,可分为垂袖持缰骑马俑、持缰骑马俑。
3.三彩生活器具
共2件。
三彩磨盘:1件,磨座盘连为一体。高5厘米,座高3.2厘米,底径10.3厘米,盘径6.5厘米,磨盘中部有磨眼两个,边上有两个手柄孔,座侧面饰黄釉,座面、磨均为豆青色釉。
三彩井:1件,上口7.8×7.8平方厘米、底11.0×10.3平方厘米、高8.3厘米。整体略呈截尖方椎体,无底,上口有井字形井栏,四角和井架双立柱处有六个柱头状突起物,饰绿釉。井身施酱黄色釉。
4.陶塑动物
陶马:均为红陶,模制,腹部有一大圆孔。体态形制基本形同,马站立于长方形踏板之上,躯体偏圆,头略低,左偏,剪鬃,圆锥长尾自然下垂,木质耳已朽,留有圆孔。除踏板外全身施单色彩绘,从彩绘颜色可分为红彩和白彩两种。
陶牛:1件,红陶,模制,腹部有一大的开洞。四肢残缺。仰头,阔鼻,睁目,竖耳,两个小尖角。身躯健壮。体长140厘米,残高7.0厘米。
展出的这批三彩俑的时代,根据墓志可以确定下限为武则天永昌元年(689),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三彩人物俑,具有早期三彩的显著特点,釉色比较单一,略显青涩和呆板,主要为黄、绿、白三色,与三彩高峰期时的艳丽多彩、釉色交融流淌的美感相比,较为逊色。人物俑造型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夸张和飘逸之感。是早期向成熟期过渡的真实表现。但也不失逼真传神的艺术特点和色泽清新、装饰简洁的风格,反映了唐代前期三彩制作的高超技术水平,真实地折射出隋末唐初崇尚简朴、力戒奢华的社会风尚。另外这批三彩俑胎土细腻,质地坚硬,釉色均匀,工艺成熟,可谓初唐精品。
这次展览最终定名为“汉景帝的地下邻居”,主要是向观众传达由汉到唐丧葬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这些文物能直观、清晰地显示这种关系,如汉代陶俑、动物俑、生活用具发展演变到唐代的三彩,就是技术不断进步和丧葬文化转变的结果,是人们对生活更高追求的具象表现,也是汉唐初期节俭丧葬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