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征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形式
汉高祖、汉光武帝皆出身民间,虽了解民众疾苦,但治国理政之术仍较缺乏。汉初战乱创伤严重,各地反叛势力又蠢蠢欲动,国家形势并不乐观。在此情况下,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稳定社会经济秩序。面对各地反叛势力,也都派遣兵力平叛,但当势力强大的反叛力量威胁统治时,皇帝必须做出亲征的决定。在和平稳定的形势下,要将武力征服的危害降到最低,这考验到统治者的政治智慧。汉初,陈豨曾与韩信互相约定,一旦对方遇险,则互为响应。刘邦亲征陈豨时,韩信告病并未随从,疑似有所响应。吕后知晓后,果断联合萧何等人用计杀害了韩信,为刘邦解除了后顾之忧。刘邦来到邯郸了解情况,“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也”。当知道陈豨的部将大都是商人出身时,大概就已经想出了应对之策,“乃多以金啖豨将,豨将多降者”[13],用金钱等物质手段招降叛军,及时安抚未叛乱人员。“陈豨反,赵代地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计唯独邯郸中兵耳。吾何爱四千户,不以慰赵子弟!”刘邦征集天下兵马,但尚未有人驰援,因此只能依靠当地民众。于是令人从赵地选取四人为千户,稳定人心。亲征虽遇到问题,但刘邦善于审时度势、分化瓦解、笼络人心,这为其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汉光武帝刘秀亲征时运用的分化劝降之术更为成功。隗嚣长期割据西北,降刘秀后助其攻蜀,之后又改降公孙述,二者结盟共同攻汉。西北西南的割据形势直接威胁汉室江山。刘秀多次派兵攻打均未成功。建武八年(32),刘秀亲自率兵来到前线指导战事,施展劝降之术,使得隗嚣部将牛邯在瓦亭关倒戈,这为汉室创造了绝佳机会,扭转了战局。分化劝降是常用的战法,但按事决策更为考验。邓奉与刘秀为姻亲,又有保护阴丽华之功,但因为吴汉纵容士卒劫掠而举兵击之,后与其他反叛势力结盟。刘秀多次派遣将领攻而不得,在平定赤眉起义军后,决定亲征邓奉,最终在多位大将的配合下,邓奉联军终于落败而降。在处理邓奉的问题上,诸将意见不一。刘秀认为邓奉反叛有因,且曾经保护过阴丽华,决定赦免其罪过。但诸将认为“邓奉背恩反逆,暴师经年,致贾复伤痍,朱祐见获。陛下既至,不知悔善,而亲在行陈,兵败乃降。若不诛奉,无以惩恶”[14]。邓奉在吴汉纵兵问题上并无过错,但之后联合其他势力对抗朝廷,让稳定的局势顿时紧张,长达一年的叛乱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极大消耗了社会资源,触动了新生王朝的根基,出于国家大义,邓奉必须受到应有制裁,光武帝最终听取诸将建议,杀掉了邓奉。从对邓奉的态度变化上,可以看出刘秀相对仁义的一面,但作为皇帝又必须赏罚分明,做出理性抉择。刘秀在亲征途中遇到的问题都得到巧妙化解,反映其在治国理政、赏罚分明上愈加成熟,帝王术也不断增强。
综上,汉朝皇帝的亲征主要集中在汉高祖、汉武帝和汉光武帝时期。受具体形势、社会风气及个人意志的影响,亲征呈现出了不同特点。汉高祖即位后,按既定形势分封异姓诸侯王,待站稳脚跟,便逐个平定桀骜不驯的异姓诸侯王势力,分封同姓诸侯王,以保汉室江山稳固。汉光武帝即位后,主要依靠身边将领平定各地割据势力,并在完成大一统任务后“退功臣进文吏”,吸取汉高祖赶杀功臣的教训,运用政治联姻、高位厚禄等方式保全将领功臣,虽都是完成大一统任务,但亲征具体对象、时代特点及统治风格不一样,最终政治影响也就会有差异。汉武帝在武力征服的前提下,直达匈奴进行了政治示威,这些都是稳固皇权、巩固统治的必要手段。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政治背景,使得亲征结果难以预料,但正是开国君臣的共同合力,为汉王朝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汉朝亲征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形式,汉高祖和汉光武帝皆出身民间,虽了解民间疾苦,但二人都未有过帝王术的训练,也缺乏治国理政、平衡政局的相关能力,因此只能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强化治国本领。而从确定亲征开始,安排留守之人、选兵择将、率军作战等方面都考验着帝王的驾驭能力,一招不慎,统治基础将受到威胁,这是帝王锻炼处理错综复杂事件的机会。随着政治统治的稳固,汉王朝的继任者接受了系统的帝王术训练,虽未曾有亲征的实践,但在平衡政局、协调人员等方面都有了一定进步,统治者不用事必躬亲,在选任官员、调兵遣将等政事方面任人唯贤、明察秋毫,就可以实现垂拱而治。随着后世政治体制不断成熟,加上安全风险的防控,亲征便会难以继续。虽如此,不论从战略战术还是思想方略等方面,汉朝皇帝的亲征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统治经验,值得深思。
注 释:
[1] 薛正昌:《刘秀高平亲征与扫除西北割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靳宝:《燕王臧荼与汉初政局》,《文史知识》2010年第7期。
[2] [汉]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477页。
[3] [宋]徐天麟:《西汉会要》卷18《亲征》,中华书局,1955年,第164页。
[4] [汉]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2014年,第478页。
[5] [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89页。
[6] 王子今:《秦汉史》,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第463~464页。
[7] [汉]司马迁:《史记》卷53《萧何传》,中华书局,2014年,第2450页。
[8] [汉]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2014年,第484页。
[9] [汉]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传》,中华书局,2014年,第3499页。
[10] [汉]司马迁:《史记》卷89《张耳传》,中华书局,2014年,第3134页。
[11] [汉]司马迁:《史记》卷10《孝文本纪》,中华书局,2014年,第542页。
[12] 王子今:《秦汉史》,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第378页。
[13] [汉]班固:《汉书》卷1《高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68页。
[14]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17《岑彭传》,中华书局,1964年,第6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