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印谱著录述略
印谱方面,现有较多的存世资料。最早的印谱可以追溯到宋代,但数量很少。如黄伯思的《博古图说》中录有玺印17方。明代以来的印谱都有汉印的收录,其中顾从德的《集古印谱》[12],顾研山的《顾氏集古印谱》[13],甘旸的《甘氏集古印谱》[14],罗王常辑编、吴元维校对的《王氏秦汉印统》[15],范汝桐的《范氏集古印谱》,陈巨昌的《古印选》[16],郭胤柏的《松谈阁印史》[17]等较为可靠,值得参考。其中收录秦汉印最多的,是万历年间由潘云杰和陆鑨辑编、杨当时和苏宣摹刻的《秦汉印范》[18],此印谱收录秦汉玺印2600多方。
清代以来,金石学昌盛,留下的印谱十分丰厚。其中著录最多的是陈介祺,其编纂的印谱有《十钟山房印举》[19]《陈簠斋手拓古印集》[20]《簠斋古印集》[21]《簠斋古印签记》[22]《簠斋金印残册》《万印楼藏印》《万印楼印谱》《古朱文官私鈢》《周秦印谱》《周玉印玺》等10册之多。另外还有毕沅的《三代秦汉印存》,程从龙的《秦汉印谱》,翁大年辑的《秦汉印型》(二卷)[23],李佐贤辑的《得壶山房印寄》和《石泉书屋印存》,瞿镛的《铁琴铜剑楼集古印谱》,汪启淑的《飞鸿堂秦汉印存》《汉铜印原》[24]和《汉铜印丛》,黄易的《黄氏秦汉印谱》,谢春生的《秦汉印存》,王书常的《汉铜印谱》,季丰镌的《秦汉印谱》,吴好礼的《秦汉印集》,姚觐元的《汉印偶存》,何昆玉和何瑗玉的《汉印精华》,陈承裘的《澂秋馆汉印存》,王瓘的《赏古斋秦汉印存》,高嘉钰的《秦汉印简》[25],程瑶田的《秦汉官印》[26],赵之谦的《撝叔考藏秦汉印存》[27],陈泾的《求古精舍金石图》,刘家谟的《汉印临存》,吴隐的《遁盫秦汉印选》,陈宝琛的《澂秋馆印存》[28],吴云的《两罍轩印考漫存》[29]和《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30],吴大澂的《十六金符斋印存》[31]和《周秦两汉名人印考》,吴式芬的《双虞壶斋印存》[32],郑秋岩的《柿叶斋两汉印萃》,王献唐的《两汉印帚》《双行精舍匋古印存》[33]和《百汉印斋丛编》,陈汉第的《伏庐藏印》[34],高庆龄的《齐鲁古印攈》[35]和《秦汉印章拾遗》[36],郭裕之的《续齐鲁古印攈》[37],何昆玉的《吉金斋古铜印谱》[38],罗振玉的《赫连泉古印存》[39],黄濬的《尊古斋金石集拓——尊古斋金石集》[40],黄宾虹的《黄宾虹集古玺印存》[41]《黄宾虹藏古玺印》[42]《宾虹藏印》《宾虹集古印存》《宾虹草堂藏古玺印》《宾虹草堂古玺印续集》《增辑古印一隅》《宾虹草堂藏古玺印初集》《宾虹草堂藏古玺印二集》和《竹北移古印存》,林树臣的《玺印集林》[43],周进的《魏石经室古玺印景》[44],顾荣木的《鹤庐印存》[45],商承祚、罗福生、罗福葆、罗福颐合辑的《古陶轩秦汉印存》等。还有无名氏的《虞山席氏玉照堂旧藏秦汉印谱》《古汉印存》《福山王敏公藏古铜秦汉印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印谱著录也十分可观,除却个人著录外,各博物馆和高校所藏也有大量印谱的编制,具体情况如表一所示。
表一 博物馆和高校编制印谱著录情况汇总

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