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陵园与都城、宫城的“崇方”与“四门”
陵墓、陵园与都城、宫城的崇方理念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天圆地方”,“地”之“形”为“方”,“地”是承载人的平台,“地”及“人”是国家的“物化载体”,帝陵、都城则是国家的“代表”。二是“方”所表示的东西南北“四方”,与“四方”连通则要四面辟门。如汉长安城东西南北四面辟门,每面各3座城门;都城长安的未央宫、长乐宫、甘泉宫均属“宫城”性质,文献记载上述诸宫城亦均四面辟门。[54]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其宫城四面辟门。[55]
陵墓的“墓道”实际上就是“门道”,西汉帝陵地宫四面各辟一条墓道,“四墓道”的墓道口有“墓门”,它们也就是地宫之“四门”,其分别与帝陵园四面的“四门”相对。秦汉时代的帝陵不只是其地宫四面辟门,而且地面之上设置的陵园,亦四面辟门,帝陵地宫之四门与帝陵园的四面“司马门”相对。
如汉景帝陵园平面方形,陵园四面中央各辟一门,帝陵地宫(墓室)四面各辟一墓道(墓门),其与陵园之四门相对,并且又与大陵园四门相对。[56]
再如汉宣帝杜陵之帝陵园平面方形,陵园四面中央各辟一门。陵墓位于陵园中央,封土覆斗形,底部平面方形。地宫(墓室)平面亞字形,四面中央各辟一墓道(墓门),其与陵园四门相对。[57]
历史上陵墓四面辟门可以追溯到殷墟西北岗商王陵,20世纪30年代这里考古发现的亞字形墓,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四墓道王陵。[58]这种陵墓也就是考古学上所说的亞字形墓,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西汉时代的十一陵。
西汉一代与帝陵“合葬”的“同茔不同穴”的皇后陵也是与上述帝陵及帝陵园规制相同,只是后者较前者规格上低一些。
如孝景王皇后陵园在汉景帝陵园东北部,其平面亦为方形,陵园四面中央各辟一门。后陵位于陵园中央,封土覆斗形,底部平面近方形。地宫(墓室)平面亞字形,四面中央各辟一墓道(墓门),其分别与陵园四门相对。孝景王皇后陵园与汉景帝陵园二者形制基本相同,只是前者较后者“规模”小。
再如西汉中晚期的孝宣王皇后陵园平面方形,陵园四面中央各辟一门。陵墓在陵园中央,封土覆斗形,底部平面方形。地宫(墓室)平面亞字形,四面中央各辟一墓道(墓门),其与陵园四门相对。[59]
根据考古发现,从商代晚期殷墟王陵至西汉一代的帝陵,亞字形墓的使用仅限于帝王陵墓,而其他达官显贵使用亞字形墓属于“僭越”。当然极个别诸侯王墓也有使用亞字形墓的,如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战国时代晚期从秦雍城徙都咸阳的秦王陵,这只能说明战国时代晚期秦国国王就认为其以后将成为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国王(即秦代的皇帝)。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周时代齐国、楚国、燕国、韩国、魏国、中山国等国君墓,已经考古发掘见诸报道的不见亞字形国君墓,均为中字形甚或甲字形陵墓。如春秋时期的齐景公陵[60]、战国时代早中期的湖北江陵纪南城熊家冢楚王陵均为甲字形墓,[61]河北易县燕下都第十六号墓(王陵)[62]、河南新郑胡胡庄韩国王陵[63]、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时代晚期的魏国王陵[64]、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代晚期的中山国王陵等均为中字形墓。[65]
东汉及其以后的帝陵虽然陵墓墓室一般由过去的亞字形变为甲字形,但是其地面之上的陵园仍然是四面辟门,亞字形墓室功能被地面陵园四面辟门所代替。[66]中国古代陵墓规制发展,从秦汉王朝开启的帝国时代,其重点从“墓内”逐渐向“墓外”或“墓上”转移、发展,丧葬礼仪从重点祭祀逝者,到“利用”陵寝祭祀活动为现实“政治”服务。
我们将汉长安城、未央宫、长乐宫与上述汉阳陵、汉杜陵的陵园、帝陵、后陵的布局形制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它们佐证了“陵墓若都邑”:
(1)未央宫(宫城)与皇帝陵园二者平面均为方形。
(2)大朝正殿(前殿)在未央宫中部;皇帝陵墓在其陵园(小陵园)中央。
(3)未央宫(宫城)四面辟门;帝陵陵园亦四面辟门。
(4)汉长安城四面辟门;汉阳陵(大陵园)亦四面辟门。
(5)汉长安城有“两宫”未央宫与长乐宫(东宫与西宫);西汉帝陵的皇后陵园有“东园”之称,“东园”应该相对帝陵陵园的“西园”而言。
(6)汉长安城与未央宫均为“坐西朝东”,以“东城门”[67]“东宫门”为正门;[68]汉景帝、汉武帝的帝陵陵园与“大陵园”及汉宣帝帝陵陵园的“正门”均为“东司马门”。[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