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阳陵陵庙形制溯源与发展
1.汉景帝阳陵陵庙与先秦王陵祭祀建筑规制比较
目前考古发现的西汉帝陵陵庙以汉景帝阳陵陵庙时代最早,其陵庙“庙园”“庙堂”平面均为方形。陵庙功能就是祭祀陵庙主人,考古发现先秦时代王陵之上或附近就出现了祭祀陵墓主人的建筑,如:殷墟安阳大司空村M311之上祭祀基址平面今方形,边长6.8~7.4米。[22]20世纪5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固围村考古发掘的战国时代晚期魏国王陵墓上有“享堂”一类建筑遗存,其基址平面为方形。[23]河北平山县战国时代晚期的中山国王陵(M1)其陵墓之上的“享堂”遗址平面方形,它属于祭祀陵墓主人的建筑。[24]
汉景帝阳陵陵庙是祭祀汉景帝的建筑,作为“建筑物”其功能与性质与商代安阳大司空M311、辉县战国时代魏国王陵与中山国王陵之上“享堂”是一致的。可以说阳陵陵庙的“庙园”“庙堂”的方形平面形制与先秦时代的上述建筑有着密切关系。
2.汉景帝阳陵陵庙与其帝陵及陵园形制比较
阳陵陵庙是汉景帝生前所营建,其时称为“德阳宫”,汉景帝驾崩更名“德阳庙”,主体建筑是“庙堂”,其平面方形,四面辟门,庙堂四门与庙园四门相对,庙堂位于庙园中央。我们将其与汉景帝陵及帝陵园形制作以对比,汉景帝陵封土为覆斗形,底部方形,称为“方上”,封土之下的地宫称为“方中”,“地宫”平面亞字形,四墓道形成四面辟门。帝陵园平面方形,帝陵位于其中央,帝陵园四面辟门,与地宫四门(四墓道)相对。《汉书》卷5《景帝纪》载:“五年春正月,作阳陵邑。”而同书亦载:“(中元)四年春三月,起德阳宫。”帝陵及帝陵园营建早于汉景帝陵庙六年。就目前考古发现资料来看,虽然汉惠帝在汉高祖长陵修建了“原庙”,[25]但是汉代祭祀汉高祖的活动主要在长安城中的“高庙”,“原庙”在长陵位置与布局形制目前还不知道,考古勘探发现长陵的五处夯土建筑基址,与阳陵陵庙平面形制及空间位置均相差甚远。[26]据西汉晚期韦玄成的奏章记载:“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27]汉景帝之前的汉文帝霸陵、汉惠帝安陵均应有陵庙设置,不过现在并不清楚其具体位置,也不清楚其营建时代。它们与阳陵陵庙及庙园关系还无法探讨。因此,我认为阳陵陵庙及庙园形制应该受到汉景帝帝陵及帝陵园布局形制的影响。
3.阳陵陵庙与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宗庙、社稷、明堂·辟雍布局形制比较
已经考古发掘的西汉末年的汉长安城南郊的宗庙遗址、社稷遗址和明堂辟雍遗址等礼制建筑遗址,是中国古代都城考古中发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遗址性质最明确、时代最清晰的礼制建筑遗址。
汉长安城宗庙建筑遗址群位于汉长安城南城墙以南,西安门在其西北部。宗庙建筑遗址群包括12座宗庙单体建筑,其中11座宗庙单体建筑分布在同一大院落之中,其规模、形制相同。
每座宗庙建筑遗址由主体建筑庙堂与其外周筑夯土墙形成的“庙园”组成。庙堂与庙园平面均为方形。庙堂基址边长55米,庙园边长270~280米,庙堂位于庙园中央。庙园辟四门,分别位于庙园四面墙垣中央。
社稷:官社遗址位于汉长安城西南部,始建于秦或汉初,西汉中期重修扩建,西汉末年废弃。官稷遗址在官社遗址西南,现存两重围墙,平面均为方形,二者呈回字形平面,外围墙边长约600米,内围墙边长273米。内、外围墙四面中央各辟一门。[28]官稷始立于汉平帝元始三年。[29]
辟雍:辟雍遗址在宗庙遗址东部,整个建筑遗址包括中心建筑和院落,院落四面辟门。主体建筑平面方形,边长约42米,筑于方形夯土台之上,土台边长约205~206米。[30]
从以上所列举的西汉晚期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的宗庙、社稷、辟雍建筑遗址的平面布局形制与规制,可以看出它们有着统一的“共性”,即:宗庙、社稷、辟雍主体建筑及其所在院落的平面均为方形,主体各自院落均四面辟门,主体建筑均位于各自院落中央。这样的平面布局形制与阳陵陵庙基本相同,甚至汉长安城南郊宗庙遗址的规模都与阳陵陵庙基本相同。应该说西汉晚期的汉长安城宗庙等礼制建筑形制与规制与阳陵陵庙有着十分突出的承袭关系。
4.汉景帝阳陵陵庙与汉魏洛阳城礼制建筑——明堂、辟雍、灵台形制比较
阳陵陵庙布局形制不仅被西汉晚期汉长安城宗庙、社稷、辟雍等礼制建筑形制所承袭,它还对汉魏洛阳城的南郊明堂、辟雍、灵台之“三雍”建筑形制产生重要影响。
如汉魏洛阳城明堂遗址平面方形,明堂院落四面筑有围墙,每边长约400米。明堂主体建筑平面亦为方形,基址边长64米,位于明堂院落中央。
辟雍建筑遗址平面方形,位于辟雍院落中央,辟雍院落平面亦为方形,边长约170米。
灵台遗址的主体建筑平面方形,台基长、宽各约50米。主体建筑位于灵台院落中央,院落东西200、南北220米。[31]
上述汉魏洛阳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明堂、辟雍、灵台)所反映的建筑布局与规制中主体建筑、院落的方形平面与主体建筑位于各自院落中央,与西汉阳陵陵庙形制与规制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