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碑”“天启碑”蕴含的历史政治意义
汉景帝与其父文帝在位时期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素来被后世推崇,成为贤明君主和稳定局面的代名词与政治符号。“嘉靖碑”“天启碑”的正文部分可以看作是明代帝王对汉景帝评价的集中体现。
两碑均以帝王口吻为第一人称,首叙祭祀的时间与受派遣人的官职(爵位)姓名,继为祝文正文:“惟帝克守先业,致治保民,兹于嗣统,景慕良深,谨用祭告。尚飨。”后列陪祭者姓名职务等。完全相同的祝文内容,对景帝以“克守先业,致治保民”八字为评价,点明是因为皇帝即位,对汉景帝深表仰慕而致祭,符合明代帝王即位派遣使臣祭告阙里孔庙及历代帝王陵寝的传统,可以看作是帝王即位前后众多礼制活动中的一环。明世宗与明熹宗即位元年相隔近百年,却均以“克守先业,致治保民”八字作为祝文的主要内容,除去祭告陵寝属于例行公事之外,也应与汉景帝一生的政治历程、行政风格、统治成效密切相关,更与明世宗、明熹宗时代的政治环境和统治理念有着紧密关联。
明代中后期,外部承受着蒙古和女真等周边游牧部落对边关的侵扰,内部又有接连不断的大臣党争和宦官擅政,国家逐渐开始走向没落。但是,完善的封建官僚机制支撑下的国家机器仍然沿着惯性缓步运转。同时,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语境中,封建国家无论是治国策略还是统治思想都基本延续在同一轨迹上,经过一千多年的时代变革,虽然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但官方的历史观基本上没有改变,一直按照既定的规程循环运行。汉景帝这样一位“遵业”[6]帝王就在明世宗、明熹宗等守成帝王心目中得到了契合,成为他们心中理想化的榜样,受到了他们给予的较高规格的崇奉。这也就是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风貌特征对历史人物进行改造和评价的中国传统历史观,在这两位帝王心中的真实反映。
明代祭祀“群神帝王先师,俱有祝”,但“文多不载”[7],而陕西至今保存有明代帝王祭祀轩辕黄帝、周文王周武王及西岳华山神等帝王神祇的祝文碑数十方,它们一方面真实保留了明代御制祝文的格式和内容,一方面体现出明代对古帝王的尊崇褒扬和对其陵墓的保护,更勾勒出明代祭祀制度和礼制文化的基本形态,反映出当时最高统治集团的历史观念和政治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