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思想发展简述
“五行”是中国人宇宙信仰的核心观念,两千多年来,其一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着深刻影响。[9]五行学说可能起源于先民治土水火木金的生产活动与商代五方观念,[10]甲骨卜辞中常见“四方”一词,同时视商为“中商”,暗含五方的表达。“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11]此时“五行”与“三正”相对应,是五种德行、施政理念的统称。
五行始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12]《左传》多次提及五种元素作为世界本源的问题,并萌发颜色对应方位的理念——《文公七年》:“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召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徴为五声,淫生六疾。”《昭公十二年》:“黄,中之色也。”[13]
《墨子·贵义》:“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14]将四方与四种特定的颜色相对应。其中缺少中央与黄色(土行),可与《管子·幼官》中土行虚置相呼应。《管子》基本确立五行相生模式,[15]一年被分为五个七十二日,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依次“行御”,将方位也分成五方,分配四时,将中央虚置,仅仅留下5天时间,另外四时则各占有96天或84天。
不同于《墨子》仅以四色龙对应四方,《幼官》以不同兽类代表五方:东方羽兽、南方毛兽、西方介虫、北方鳞兽、中央倮兽,前四者可能为凤凰、麒麟、龟、龙之属,更加接近汉代四灵的概念。“倮兽”则指不具备毛羽鳞介的动物,人为倮兽之长,即中央与人类相对应。
秦简《日书》:“甲乙梦被黑裘衣寇(冠),喜,人(入)水中及谷,得也。”[16]认为黑为水,水生木、金生水,五行观念广泛传播,且有了相生顺序。《孙膑兵法·地葆篇》:“五壤之胜:青胜黄,黄胜黑,黑胜赤,赤胜白,白胜青。”[17]用五色代替五行,阐述五行相克的观念。
可能成书于战国末到汉代的《逸周书·作雒解》:“……乃建大社于国中,其壝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亹以黄土。”[18]表明五方与五色的对应关系已非常稳定。《逸周书·小开武解》:“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19]又将五行同自然界五种物质相联系。在汉代,五方—五色—五行的对应体系已经形成,并深刻影响了陵庙等一系列礼制建筑的设计。
考古所见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其封土、填土颜色为红、黄、灰(青)、白、黑混合,其中白色土和黑色土由异地专门搬运而来。[20]深浅不同的五色土构成“放射线状”遗迹,呈扇面形从中间向四周辐射。[21]特殊的五色土文化含义显然超越实用价值,极有可能是五行思想影响墓葬修建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