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庙的类型及分布范围
宗庙祭祀礼制的确立关乎政权的稳固、宗族的荣耀,在汉高祖刘邦取得政权之初,便草拟了关于宗庙祭祀的相关制度,以维护统治秩序,“为法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1]在《礼记·祭法》中记载:“天子至士,皆有宗庙,……旧解云:‘宗,尊也;庙,貌也。言祭宗庙,见先祖之尊貌也。’”[2]修建宗庙对于掌握政权者而言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可立宗庙者皆为皇室成员,其中包括在位的皇帝,其后世子孙称帝之后而给予追加皇帝称号之人及一些未能与先帝合葬的后妃等。依据宗庙分布地点和祭祀对象,可将西汉宗庙归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修建在长安城附近的宗庙,有汉高祖庙、汉惠帝庙、汉文帝庙、太上皇庙及王莽九庙。以汉高祖庙为例,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其位于西汉长乐宫遗址的西南部,在此处发现有一座夯土建筑遗址,并出土有“高庙万世”的瓦当,因此推测其为高庙遗址。
第二类是修建在帝王或诸侯王陵园处的宗庙,即陵庙。帝王的陵庙包括了汉高祖的原庙、汉景帝的德阳庙、汉武帝的龙渊庙、昭帝的徘徊庙、宣帝的乐游庙及其父的皇考庙,此外元帝、成帝也在陵内设庙。例如在《史记·孝景本纪》中记载,汉景帝为自己立庙,其庙名为德阳宫[3](图一),该庙位置就位于汉景帝阳陵陵园的东南部,遗址平面是回字方形,分为内外两重。外重遗址边长为260米,四角各有一座曲尺形廊坊建筑遗迹,每边正中各有门道遗迹。内重建筑遗址的中心为一个正方形基座,其边长为53.7米。基 座 底部为四棱柱形,上部为鼓形。其顶面中心刻十字凹槽。中心建筑每边各开三道门,每面门道铺有空心砖,其上分别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纹饰。总体看来该遗址是内外两重布局的陵庙建筑。[4]

图一 陵庙遗址平面图
诸侯王的陵庙在文献中未有记载,但是在一些传世的汉代封泥中能够找到一些相关的信息。例如“甾川顷庙”“中山糠庙”等印泥可以看出西汉诸侯王拥有自己专属的庙宇。[5]虽然相关的考古资料尚缺,但参考帝王陵庙的位置,可推测诸侯王的陵庙也可能修筑在陵旁。
第三类是修建在郡、国境内的宗庙。《汉书·高帝记》载太上皇死后,高祖“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6]。西汉初年,因帝王与诸侯处于相互制衡的状态,通过在郡、国内设立宗庙,可维持统治阶层的等级制度,达到震慑和约束诸侯的目的,这种做法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图。
第四类是原庙,共有三处。汉高祖有原庙两处,其中一处是将汉高祖家乡的行宫改成原庙,“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乐沛,以沛宫为高祖原庙”[7];另一处是在汉高祖长陵修建的原庙;第三处是太上皇原庙,在太上皇陵附近,即今西安市阎良区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