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汉陵庙性质

三、西汉陵庙性质

1.先秦时代的“宫”与“庙”

在先秦历史文献中出现的“宫”即“庙”、“庙”亦“宫”,如不寿鼎铭文有“隹九月初吉戊辰王才大宫”。《左传·昭公十八年》载:“使子宽、子上巡群屏摄,至于大宫。”杜预《春秋左传注》释:“大宫,郑祖庙。” 训诂学有释“宫”为“庙”之说。这种“宫”与“庙”称谓的通用,可能反映了当时二者“地位”的相近。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宗庙与宫殿的功能、“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把“庙”称为“宫”的情况,仍然还存在着。西汉时代的汉景帝陵庙称“德阳庙”,亦称“德阳宫”。《汉书》卷5《景帝纪》载:景帝中元“四年春三月,起德阳宫”。王先谦引沈钦韩曰:“谓庙为宫,此古义也。《春秋经传》《毛诗》皆然。以周有文、武世室,鲁有鲁公、武公世室。故《尔雅》又云:‘宫谓之室,皆谓庙也。’”但是,在汉代把庙称为宫是可以的,将宫称为庙则是很少见的。即使把庙称为宫,也是有特定条件的。因此臣瓒注《汉书》曰:德阳宫“是景帝庙也。帝自作之,讳不言庙,故言宫”。

2.陵庙与宗庙(西汉早期陵庙与宗庙并存,汉景帝之后置陵庙则不设宗庙)

西汉早期,汉高祖长陵不设陵庙,汉惠帝根据叔孙通的建议,为了表示对汉高祖高庙祭祀活动中“月游衣冠”不要“乘宗庙道上行”,而决定在渭北长陵营建了“原庙”,也就是再为高祖营建一座宗庙。[32]汉代皇帝不在都城营建宗庙,而在其生前“预作寿陵”之地营建“陵庙”始于汉景帝阳陵(始称“德阳宫”,景帝驾崩之后更名的“德阳庙”),其后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宣帝杜陵、汉元帝渭陵、汉成帝延陵各于其陵墓所在地营建陵庙,庙号分别为“龙渊”“徘徊”“乐游”“长寿”“阳池”。[33]因此顾炎武认为:“汉人以宗庙之礼移于陵墓。”[34]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汉宣帝杜陵遗址东北部400米,考古发现一处西汉中晚期建筑遗址,遗址夯土基址东西73米、南北70米。遗址之中出土大量与杜陵陵园遗址同时期(西汉中晚期)素面纹、回形纹、乳钉纹铺地砖,朱雀纹、青龙纹空心砖,“长乐未央”与“长生无极”文字瓦当等建筑材料。[35]考古调查、勘探汉成帝延陵帝陵园东南100米,发现一处编号为第三号的建筑遗址,遗址为一方形院落,边长238~239米,院落四面中央各辟一门。院落中央为主体建筑,基址平面方形,边长60.8~62.9米,主体建筑四面辟门并置踏步,其与院落四面相对。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采集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纹饰的“四神纹”空心砖。其与阳陵德阳庙[36]、杜陵陵庙遗址考古发现的四神纹空心砖有着明显的文化传承。[37]考古工作者认为延陵三号建筑遗址应为汉成帝延陵陵庙遗址。[38]

从现存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来看,自汉景帝开始在“预作寿陵”的陵区营建陵庙(营建者生前谓之“宫”),至汉成帝延陵,其间皇帝及其继任者就不再于都城为其营建宗庙。这一改变在上述部分西汉帝陵考古工作中也得到了佐证。

汉景帝陵庙影响了此后的汉宣帝杜陵陵庙、汉成帝延陵陵庙等,它们的陵庙形制基本相同,并直接影响着都城宗庙,如西汉末年的“王莽九庙”。汉长安城宗庙建筑遗址群位于汉长安城南城墙以南,西安门在其西北部。宗庙建筑遗址群包括12座单体建筑,其中11座单体建筑分布在同一大院落之中,另一座单体建筑在大院落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