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梃的认识过程
汉阳陵南区发掘的资料中没有提及,[2]发掘者在之后的文章中也没有提到。[3]但出土的照片可以看出是南区K20的出土物,出土时平放于地面,旁边有其他缩小三分之一的兵器及兵器架,兵器多为竖立放置,或立于兵器架上或执于陶俑手中,兵器架上兵器木柄腐朽,底部留有排列整齐的铜镦。结合出土环境,确定为兵器类,因独特造型,不知其名,所以出现了两种说法:第一种,考古发掘者和博物馆工作人员判定为“攻城破门器”。原因是按照增大三倍计算,得出应该是攻城门的专用兵器。现博物馆对外讲解多用此名;第二种,“冲”。[4]“冲”的说法经过专家考证,结合文献史料得出,“冲”可以分为有守城的“飞冲”,也可为攻城之“冲”。飞冲的用法,按《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所记载,是以绳索把冲槌与车架相连,撞击敌方攻城器具,冲槌远击后还可以收回。攻城之“冲”《诗·大雅·皇矣》有载:“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毛《传》云:“钩,钩梯也,所以钩引上城者。临,临车也。冲,冲车也。”孔《正义》云:“临者在上临下之名,冲者从旁冲突之称,故知二车不同,兵车有作临车、冲车之法,《墨子》有《备冲》之篇,知临、冲俱是车也。”《淮南子·氾论训》说“隆冲以攻”,高诱注:“冲车,大铁著其辕端,马被甲,车被兵,所以冲于敌城也。”兰永蔚认为,冲就是用以撞门的战车,“是把巨木固定在车底架上装成的,攻击时,战士以手推之,反复撞击城门。”叶山认为冲即攻城槌,主要用来攻击城墙的上部或胸墙之类,这种槌的主体,可能就是多人操纵的树干。冲的基本形制是轮上架有冲撞之攻城槌,槌要有相当的长度,才可及城之顶部,并有利于保护自己。
这种冲车与汉阳陵人员认为的“攻城破门器”应为同种兵器。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第一种为俗称,第二种名称较为科学严谨。两种认识均从器型分析得出。
经过李先生对其铭文的考释,我们才看清其面目。它是一件不同寻常的兵器——梃。
梃作为兵器出现在汉阳陵陪葬坑中,数量仅此一件,从侧面反映出这种兵器非常用之物,不是官方主战兵器(文献记载中多为民间反抗所用)。但以原大的形式出现,并且上有自定名,说明它与众不同。《说文解字·木部》,对梃的解释为“梃,一枚也”,此解释可以认为梃已经不是兵器专用名词,汉代人们对梃的认识已不仅仅是兵器,而是一件器物的统称。自定名有怕人不识而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