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山宫三个地望的历史争议

一、关于黄山宫三个地望的历史争议

黄山宫是一处不大不小、故事不多不少的有宫殿名称的西汉离宫,它与秦汉的很多重要宫殿齐名并列。《雍录》将其列为“徒名不著事迹者”。其排列顺序为:“昭台宫、长门宫、永信宫、中安宫、大台宫、葡萄宫、步寿宫、梁山宫、黄山宫、回中宫、集灵宫、扶荔宫、五柞宫、宣曲宫、鼎湖宫、思子宫、万岁宫、首山宫、明光宫、池阳宫、养德宫。右见黄图。”[1]黄山宫能与梁山宫、回中宫、五柞宫、宣曲宫、鼎湖宫、明光宫、池阳宫等重要宫殿齐名并列,足见其在汉代宫殿群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黄山宫的位置史书记载均在今兴平市境内,但在具体地望上又有很大差异,可归纳为正西、西南、东南三个方向。1993年兴平撤县设市。今兴平市是在原兴平县基础上更名,其行政级别及管辖版图并未变。以下所引文献中的“兴平县”与今兴平市的地理概念相一致。特此说明,不再另注。[2]

1.《三辅黄图》认为,“黄山宫在兴平县西三十里”[3]的马嵬坡一带;2.《读史方舆纪要》认为,“黄山宫在兴平县西南三十里渭水北”[4]的丰仪、汤坊一带;3.《水经注》认为:“渭水又东过槐里县南,又东,涝水从南来注之。……又东北迳黄山宫南”。[5]因“槐里”故城在兴平县东南,由此推知《水经注》所记载的“黄山宫”地望应在今兴平市东南。

1992年为配合西宝高速公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兴平县东南方向的侯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同时,还对上述“1”“2”两个方位的“黄山宫”地望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孙铁山先生《西汉黄山宫考》[6],以大量的调查数据否定了“县西三十里”和“县西南三十里”的两个地望说。我赞同孙先生的调查结论,否定“1”“2”两说,证据充足。如此,关于黄山宫的地望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但是,新编的《兴平县志》仍然认为黄山宫“在县城西30里,马嵬镇之北坡上”。并在第三编——“宗教”编中专列“黄山宫”为第一节。因此,这里有必要再录其文,辩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