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东汉外国侨民史料考释[1]1
2025年10月14日
新见东汉外国侨民史料考释
[1]
1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张朝阳
摘 要:长沙五一广场出土的一枚简牍透露了外侨客居东汉长沙的历史,非常珍贵。本文通过考证简牍所记载的火葬和寡妇再嫁等习俗,结合对长沙出土胡俑等文物的分析认为:该侨民一行人等来自印度文化区,信仰佛教或耆那教。该简牍表明,东汉时代的中外交流已经深入到了汉王朝中南腹地。
关键词:东汉;长沙侨民;印度
汉代胡人来华是个热点话题,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例如林梅村的一系列文章阐明了中亚粟特人来华经营,以及贵霜移民避难中原的情况;罗世平从美术史的视角探求胡人与早期佛教在华传播;刘欣如钩沉贵霜与汉之间的贸易带动佛教传播与宗教商品消费;熊昭明对广西合浦港的考古研究则展现出胡人带来的珍宝和艺术母题。[1]既研究梳理了胡人族属、来华目的、路径与散布、历史影响等诸多重要问题,也多关注敦煌、两京、巴蜀、交广等地的情况。这些地区或是陆上、海上丝绸之路重镇,或是繁华大都,留下了较多的相关文献和出土文物。
然而,新近刊布的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以下简称“五一简”)表明,外国侨民曾深入汉王朝中南腹地——长沙郡临湘县(今长沙)。这意外的发现,促使我们思考汉代中外交流的纵深。资料录文如下:
为良民,财物付苟瑟丐瑟,钱十万,谢胡松十万,根知妻劳以外国俗 烧丧
,更嫁为罗调妻,带当勉为民。
有书案解:不处苟瑟与根知有亲无,根知何故以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