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陵墓若都邑”到“都邑若陵墓”

三、从“陵墓若都邑”到“都邑若陵墓”

在考古学研究中,传统上一直认为“陵墓若都邑”,当然这也是古人对涉及陵墓与都城关系的一个精辟的历史总结。随着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发现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都邑”与“陵墓”的彼此关系不是单向的“陵墓”对“都邑”的“克隆”,也还存在着“都邑若陵墓”现象,或者说作为政治文化的“都城”与“陵墓”,随着时代发展,“陵墓”比“都城”更为凸显其政治文化,有的方面表现的更为强化、深化。现以西汉陵墓与都城为例:

1.“中”与“中和”更“标准化”

“中”作为都城与陵墓建筑的突出特点是国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而西汉时代都城与帝陵比较,后者比前者“中”的特色更为突出。以汉景帝阳陵为例:帝陵地宫(墓室)在帝陵封土中心。

“中和”即中心与东西南北的关系,四方“和”于“中”是“中和”的核心。帝陵地宫四门与帝陵园四门相对,帝陵园东西南北四门与阳陵大陵园四门相对,形成帝陵地宫在封土中央、封土在帝陵园中央、帝陵园在阳陵大陵园中的中心地位。[70]

作为阳陵帝陵园与帝陵封土(小陵园)“模本”的未央宫及其大朝正殿——前殿,其“中”之方位不如阳陵“标准”。未央宫在汉长安城西南部,可以说前殿约在未央宫中部,但并不在未央宫中心或中央,前殿居未央宫东、西、南、北宫墙距离分别为990米、1060米、860米和890米。而且未央宫的东西宫门也不是与前殿东西相对。未央宫东西二宫门之间的东西道路在前殿以南150米,未央宫南北二宫门之间的南北道路在前殿东侧。[71]

2.“崇方”更“标准化”

西汉帝陵陵园“崇方”理念与都城之宫城相较,帝陵涉及的“崇方”内容更多,诸如帝陵与皇后陵园之内的封土,它们犹如宫城之中的大朝正殿。帝陵封土为“覆斗形”,封土底部方形。如汉景帝陵封土底部边长155~166米、汉武帝陵封土底部边长229~231米、汉昭帝陵封土底部边长160米、汉宣帝陵封土底部边长172米、汉元帝陵封土底部边长172米、汉成帝陵封土底部边长152~156米等。也有不少皇后陵园中央之封土亦为覆斗形,底部平面为方形或近方形,如孝文窦皇后陵、孝景王皇后陵、茂陵李夫人陵墓、孝昭上官皇后陵、孝宣王皇后陵、孝元王皇后陵、孝哀傅皇后陵、孝平王皇后陵等,它们应该是皇后“正殿”的象征。而都城之宫城的大朝正殿与皇后正殿平面,一般是长方形。这或许说明“陵墓若都邑”的西汉帝陵“崇方”理念要比“都邑”更“纯正”、更“标准化”、更“理想化”。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宫城或皇城的方形平面形制,几乎没有一座都城、宫城平面达到如汉景帝陵园、帝陵封土那样的“正方形”标准。

3.陵庙与宗庙形制变化:从陵庙到宗庙

汉景帝阳陵陵庙遗址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可以与历史文献记载明确对应的时代最早的“庙”。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西安西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南部考古发掘的西汉晚期“宗庙”建筑遗址,已被学术界所公认。[72]阳陵陵庙遗址的发现使我们觉得它们二者虽然相隔一百多年,但是其建筑形制几乎完全相同,因此我们认为它们之间应该有着十分密切的文化传承关系。与阳陵陵庙相同或相近的陵庙遗址在已经发表的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的考古资料中尚未见到,文献记载汉文帝的“顾成庙”在汉长安城东南部,其建筑布局形制更无从谈起。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推测,从已知的阳陵陵庙、平陵陵庙[73]、杜陵陵庙[74]、延陵陵庙[75]的考古发掘或勘探、试掘资料看,西汉晚期的汉长安城南郊宗庙建筑遗址与阳陵陵庙建筑遗址的考古学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西汉晚期都城长安的宗庙建筑与阳陵陵庙形制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这也从某个方面再现了“都邑若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