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文字简化研究概況

四、汉印文字简化研究概況

研究专著和学位论文方面,目前数量仍不丰厚,略见于赵平安先生的《秦西汉印章研究》[89],他对西汉时期官印的格式和读法,朝官与王国官制的差别,官名与地名的考定,官印称谓的省略,复姓的考释,印文的结构、书体、考释,以及汉简中所见玺印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弥补了前辈学者的空白。

对于汉印文字的研究,台湾学者汪怡君先生在《汉代玺印文字研究》[90]中谈到汉代玺印文字沿用秦篆体,字体受隶变影响,笔势改曲笔为直笔,形体逐渐方正。但有时为了在有限的印面利用好空间,或者在刻铸私印时留一凭证以防伪造,或有时殉葬明器印文凿刻草率,也使汉印文字具有简化、增繁、异化的情形。

汪怡君先生将汉印简化现象分为了笔画简化、部件简化、共享笔画三类。赵平安认为,治印者有自己的美学追求,往往特别讲究布局,为求特定效果,有时对原字的笔划部件进行增减、调整,而对于具体的简化分类,除却借用边框情形之外,没有其他提及。复旦大学石继承先生的博士论文《汉印文字研究二题》[91],上编主要是对汉印文字形体讹变、混同及其他特殊变化现象的研究,下编是新见新莽官印汇考;对于汉印文字的简化,他从“省并笔划”“省略部分构件”和“特殊借笔现象”三个方面来谈。安徽大学李鹏辉先生的博士毕业论文《汉印文字整理与相关问题研究》[92],上编主要是对汉印文字的收集和整理,可以算为字编,下编主要是对汉印文字的整理和分析,在系统考察汉印文字形体之外,还重新考释了其中的部分阙、误之字,补充和揭示了印文背后的历史信息。他将汉代玺印简化分为三种方式,“省简笔画或省简部件、共享笔画、记号化简化”。吉林大学代威先生的博士论文《汉代篆文研究》[93],则选用了部分汉印文字与同时期的文字和《说文》篆字进行比较,以探求其字形规律。

综上而言,汉印(包括封泥)尽管有大量的资料,但研究的学者仍然不足,研究成果也十分稀疏,许多长期积累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对于汉印文字简化方面的探寻,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

注 释:

[1] 闵齐伋:《六书通》,影印暨排印本,中华书局,2014年。

[2] 上海古籍书店印行:《汉印分韵合编》,1981年影印本。

[3] 桂馥:《缪篆分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

[4] 又名《印字类纂》。

[5] 罗福颐:《玺印文字征》,艺文印书馆,1963年。

[6] 此书系将《印字类纂》《缪篆分韵》《汉印文字征》等书分字头汇编而成。

[7] 罗福颐:《汉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1978年。

[8] 罗福颐:《汉印文字征补遗》,文物出版社,1982年。

[9] 罗福颐:《增订汉印文字征》,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10] 郝轶男:《汉代铜印文字研究概况及文字编》,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11] 李鹏辉:《汉印文字整理与相关问题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17年。

[12] 顾从德:《集古印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

[13] 本书编委会:《顾氏集古印谱》,西泠印社出版社,2015年。

[14] 附有《甘氏印正》(二卷)。

[15] 又名《秦汉印统》,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吴氏树堂刻朱印本。

[16] 陈巨昌:《古印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刻钤印本。

[17] 郭宗昌:《松谈阁印史》,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稿本。

[18] 潘云杰、陆鑨辑编:《秦汉印范》(六卷)明万历十七年刻钤印本,收录于潘昂霄:《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455~456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

[19] 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

[20] 陈介祺:《陈簠斋手拓古印集》,民国神州国光社影印本,1938年。

[21] 陈介祺:《簠斋古印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22] 陈介祺:《簠斋古印签记》。

[23] 翁大年:《秦汉印型》(二卷),清道光三十年(1850)本。

[24] 汪啓淑:《汉铜印原》,西泠印社出版社,1996年。

[25] 约成书于清光绪中期。

[26] 约成书于嘉庆年间。

[27] 赵之谦:《撝叔考藏秦汉印存》,清光绪年间钤印。

[28] 陈宝琛:《澂秋馆印存》,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

[29] 吴云:《两罍轩印考漫存》,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30] 吴云:《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西泠印社出版社,1983年。

[31] 吴大澂:《十六金符斋印存》,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32] 吴式芬:《双虞壶斋印存》,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

[33] 此两书后来被收入《海岳楼金石丛编》。

[34] 陈汉第:《伏庐藏印》,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

[35] 高庆龄藏并辑:《齐鲁古印攈》,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36] 高庆龄藏并辑:《秦汉印章拾遗》,高氏家藏钤印本。

[37] 郭裕之:《续齐鲁古印攈》,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38] 何昆玉:《吉金斋古铜印谱》,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39] 罗振玉:《赫连泉馆古印存》,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

[40] 黄濬:《尊古斋金石集拓——尊古斋金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1] 黄宾虹:《黄宾虹集古玺印存》,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

[42] 黄宾虹:《宾虹草堂藏古玺印》,朵云轩,1993年。

[43] 林树臣:《玺印集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44] 周进:《魏石经室古玺印景》,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45] 顾荣木:《鹤庐印存》,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

[46] 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文物出版社,1987年。

[47] 故宫博物院:《金石千秋——故宫博物院藏二十二家捐献印章》,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48] 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考古精粹》,上海美术出版社,2006年。

[49]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藏印选》,文物出版社,2010年。

[50] 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典藏大系:方寸乾坤》,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

[51]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52] 天津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藏玺印》,文物出版社,2013年。

[53] 徐州博物馆:《古彭遗珍: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精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54] 鲁文生:《山东省博物馆藏精品》,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年。

[55] 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陈列室:《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文物出版社,1987年。

[56] 广州市文化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编:《考古发现的南越玺印与陶文》,广州市文化局出版,2005年。

[57] 金怀英:《秦汉印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

[58] 陈尔臣藏辑:《秦汉印章》,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

[59] 萧春源:《珍秦斋古印展》,澳门市政厅,1993年。

[60] 萧春源:《珍秦斋藏印——汉魏晋唐宋元篇》,澳门特别行政厅民政总署,2005年。

[61] 顾清:《亲见古人典型——顾清木藏古玺印选》,《东方艺术书法》2010年第2期。

[62] 孙慰祖:《两汉官印汇考》,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63] 施谢捷:《虚无有斋摹辑汉印》(十二册),艺文书院,2014年。

[64] 施谢捷:《新见古代玉印选》,艺文书院,2016年。

[65] 胡琦峻:《汉代官印选》,学苑出版社,2011年。

[66] 马子恺:《汉印精华》,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

[67] [日]中弥兰郞:《书道全集·第廿七卷·印谱篇》,平凡社,1931年。

[68] [日]营原石庐:《中国玺印集粹》,二玄社,1997年。

[69] [日]营原石庐:《鸭雄绿斋藏中国古玺印精选》,有限会社,2004年。

[70] [日]小林斗盦:《篆刻全集2·中国(汉—南北朝)·官印私印》,二玄社,2001年。

[71] [日]加藤慈雨楼:《平盦考藏古玺印选》,临川书店,1980年。

[72] [日]远藤疆:《古玺印菁华》,扶桑社,2008年。

[73] 吴式芬、陈介祺辑:《封泥考略》,中国书店,1990年。

[74] 周明泰:《续封泥考略》,京华书局钤印本,1928年。

[75] 郭闻庭:《齐鲁封泥考存》,山东大学图书馆藏。

[76] 陈宝琛:《澂秋馆藏古封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77] 罗振玉、王国维:《齐鲁封泥集存》,民国二年(1913)珂罗本。

[78] 刘鹗辑:《铁云藏封泥》,清光绪三十年(1904)刘氏衰残守缺斋石印本。

[79] 国立北京大学研究院:《封泥存真》,商务印书馆,1934年。

[80] 见《山东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山东文献集成·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

[81] 孙慰祖:《古封泥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82] 刘创新:《临淄新出汉封泥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

[83] 杨广泰:《新出封泥汇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

[84] 王玉清、傅春喜:《新出汝南郡秦汉封泥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85] 傅嘉仪:《历代印匋封泥印风》,重庆出版社,2001年。

[86] 许雄志:《鉴印山房藏古封泥菁华》,河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

[87] 杨广泰:《新出陶文封泥选编》,文雅堂稿本,2016年。

[88] 马骥:《新出新莽封泥选》,文雅堂,2016年。

[89] 赵平安:《秦西汉印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90] 汪怡君:《汉印文字研究》,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第十六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年。

[91] 石继承:《汉印研究二题》,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5年。

[92] 李鹏辉:《汉印文字整理与相关问题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17年。

[93] 代威:《汉代篆文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