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对古帝王陵墓保护祭祀制度的建立
明初,鉴于元代蒙古贵族统治方式与汉族政治传统的差异,为宣示新朝改弦更张,恢复华夏传统的崭新气象,在“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务未遑”之际,便“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究讨。洪武元年命中书省暨翰林院、太常司,定拟祀典。乃历叙沿革之由,酌定郊社宗庙议以进。礼官及诸儒臣又编集郊庙山川等仪,及古帝王祭祀感格可垂鉴戒者……”[3],以此奠定明代的礼制祭祀制度。
明代以历代帝王的祭祀为中祀,并规定,所有中祀小祀,均由皇帝派遣大臣前往祭祀。同时规定,凡即位之初,要派遣使臣祭告阙里孔庙及历代帝王陵寝。此举在于宣示新皇效法先代贤哲君王励精图治的决心和气魄,以期自己的统治更加合理、合法和稳固,从而得到天地、神祇、先圣、帝王的护佑和全体军民的拥戴。
明代在总结历代特别是唐宋两代礼制的基础上,制定有一套完整的古帝王陵庙祭祀制度,除在官方修撰的《存心录》《大明集礼》等礼书中严格规定祭祀礼仪外,更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付诸施行。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遣使访先代陵寝,仍命各行省具图以进,凡七十有九”[4]。在经过全国范围的寻访和礼官谨慎筛选后,根据“功德昭著”的原则共确定自上古、三代至两汉、北魏、隋、唐、后周、两宋等各个历史阶段的36位古代帝王接受奉祀,其中西汉帝王5位: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和宣帝,占比14%。确定祭祀具体仪式后,朝廷为每位受祭帝王特别制作了袍服衮冕,派遣以秘书监陶谊为首的几位大臣携带太祖亲自撰写的祝文,及按每陵25两白银规格准备的燃香币帛等祭品祭祀天下的历代帝王陵庙。洪武四年(1371),又根据礼部建议,按照古帝王陵墓所属区域的划分原则,明确由咸阳祭祀汉景帝,并将祭祀的日期和使用牲帛的数量,以及当地官员的职责刊刻碑石立于陵前。最终形成了每年仲春、中秋朔(即农历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一年春秋两祭,每三年出御制祝文、香帛,派遣太常寺乐舞生亲赴陵寝祭祀的制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