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璜的造型与时代特征
徐州地区出土的汉代玉璜从造型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附表:徐州地区出土汉代玉璜统计表)
徐州地区出土汉代玉璜统计表

A类:体扁平呈弧状,两端平齐,缘部无扉牙,上部有1孔,多素面无纹,有的由谷纹玉璧改制而成。如后楼山M5出土玉璜(图一,1)[2],铁刹山M47出土玉璜(图一,2),天齐汉墓出土玉璜(图一,3),米山汉墓出土玉璜[3],白云山M12出土玉璜(图一,4)[4],白云山石灰厂汉墓出土玉璜(谷纹璧改制)(图一,5)等。

图一 A类玉璜
B类:体扁平呈弧状,两端平齐,缘部有规整的扉牙,上部有一孔,根据表面雕琢纹饰的不同分三式。
Ⅰ式:谷纹玉璜,表面雕琢谷纹,是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如白云山石灰厂汉墓出土玉璜(图二,1),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图二,2)[5],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图二,3),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图二,4)。

图二 B类Ⅰ式玉璜
Ⅱ式:蒲纹玉璜,表面雕琢精整的规则蒲纹。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图二,5),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图二,6)。

图二 B类Ⅱ式玉璜

图二 B类Ⅲ式玉璜
Ⅲ式:龙凤纹玉璜,表面雕琢龙凤纹。如苏山头汉墓出土玉璜(图二,7)[6],表面浅浮雕,透雕蟠龙纹饰;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图二,8),表面全部浅浮雕纹饰,两面共雕饰二十条龙纹、四只凤鸟和两个兽面,是汉代众多玉璜中最为精美的一件。[7]
C类:体扁平呈弧状,两端为双首连体的龙形,根据龙首雕琢技法的不同分为两式。
Ⅰ式:两端连体的龙首为阴线刻,表面为素面,上有一孔。如绣球山M2出土玉璜(图三,1)[8],后楼山M2出土玉璜(图三,2)[9],徐州药检所建筑工地出土玉璜(图三,3)。
Ⅱ式:两端连体的龙首为浅浮雕或透雕。表面为素面或者谷纹、云纹、夔纹等不同纹饰,上有一孔、二孔或三孔。如八十八医院南汉墓出土玉璜(图三,4),后楼山汉墓出土玉璜(图三,5)[10],石桥洞山M2出土玉璜(图三,6~8)[11],天齐刘犯墓出土玉璜(图三,9~10),苏山头汉墓出土玉璜(图三,11)[12],骆驼山东M29段翘墓出土玉璜(图三,12~13)[13],小龟山汉墓(图三,14~15)[14]。
D类:体扁平呈弧状,出廓透雕云纹、动物纹、龙凤纹等不同纹饰。
Ⅰ式:两端平齐,缘部出廓透雕云纹、凤纹、动物纹等纹饰,上无孔或一孔。如铁刹山M11出土玉璜(图四,1),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图四,2)[15],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图四,3)[16]
Ⅱ式:两端为连体的龙首形,缘部出廓透雕云纹或动物纹等不同纹饰,上有一孔、二孔或三孔。如子房山M3出土玉璜(图四,4)[17],韩山M1出土玉璜(图四,5)[18],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图四,6),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图四,7),陶家山汉墓出土玉璜(图四,8)[19]。
根据诸类汉代玉璜造型和风格的变化情况,我们可将其分为西汉早中期,西汉晚期至东汉两个阶段。
西汉早中期是玉璜的鼎盛期。西汉早中期玉璜出土数量多,形制多样,雕琢精细,主要以B、C两类出土数量较多,A、D两类出土数量较少。A类玉璜在后楼山M5、铁刹山M47、米山汉墓、天齐汉墓、白云山石灰厂汉墓等墓中均有出土,其中白云山石灰厂汉墓出土的玉璜为谷纹玉璧改制而成;B类玉璜在白云山石灰厂汉墓、狮子山楚王墓等墓中均有出土,其中Ⅰ式的谷纹玉璜是狮子山楚王墓中玉璜最多的一类;C类玉璜在绣球山M2、后楼山M2、徐州药检所建筑工地、八十八医院南汉墓、后楼山汉墓、石桥洞山M2、天齐刘犯墓、苏山头汉墓、骆驼山东M29段翘墓、小龟山汉墓等墓中均有出土;D类玉璜在铁刹山M11、子房山M3、韩山M1、狮子山楚王墓等墓中均有出土。谷纹璜和双首合体龙形璜较为流行。素面璜、蒲纹璜、龙凤纹璜、出廓式璜等均有出现。西汉早中期玉璜的形制、纹饰与雕琢工艺繁缛精细的风格在继承了战国中晚期玉璜制作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渐趋形成汉代造型简约流畅、朴实生动的风格特征。
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是玉璜的衰落期,这一时期的玉璜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雕琢工艺水平下降。西汉晚期玉璜沿袭中期同类器的风格特征,但已呈种类和数量骤然减少、质量逐渐下降、形制纹饰更加简约粗制的趋势,表明这一时期玉璜的制作已从西汉早中期的鼎盛期急剧转入衰落期。双首合体龙形璜在这一时期继续流行。徐州石桥西汉晚期墓出土的两件龙首形玉璜残件,一件体扁宽,龙首五官细部、龙体的夔龙纹皆雕琢得精细逼真、一丝不苟;另一件器表布满谷纹,龙首细部形构及躯体纹饰均严谨精整。这两件残器皆为沿袭西汉中期双首合体龙形玉璜的风格特征。多数西汉晚期玉璜由于制作不精,已失去了西汉早中期玉璜形制纹饰简约传神、朴实生动的风采神韵而显得机械呆板。东汉时期,玉璜出土得更少,加工制作简单粗糙,不讲求对璜体细节的精雕细刻,雕琢工艺水平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