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筹展过程
1.汉代的遗址博物馆中举办唐代墓葬展是否可行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陵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汉阳陵的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复原遗址等为展览主要内容,每年也有数量不等的临时性展览。因阳陵的时代特点和遗址的特性决定了人们的惯性思维,认为到汉阳陵就是接受汉文化的洗礼,针对性比较强,所以这几年举办的临时性展览都与汉代或汉文化有关。那么在汉代专题遗址博物馆举办唐代的展览是否可行?针对这个问题,单位组织专业人员,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了讨论,意见有三点:一、陕西为周、秦、汉、唐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游客参观陕西文化旅游景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对“周、秦、汉、唐”盛世的敬仰,一个景点能触摸到两个盛世时期的文化遗存是一件幸事。二、基于汉阳陵和李晦墓之间的地理渊源,李晦墓位于阳陵的陪葬墓区。三、李晦墓墓葬形制及其出土文物更能显示汉唐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汉唐是中国陶器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西汉时期陶俑继承了秦俑的写实制作工艺特点,造型精美,只是比例缩小。此后由于瓷器的冲击,陶器发展进入低潮,而唐代三彩陶器的出现再一次把陶器的发展带到高潮,体现了传承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李晦的带天井斜坡土洞墓也是传承汉墓加以改造的产物。李晦墓出土的三彩俑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三彩俑,在汉俑写实和缩小的特征基础上进行施釉工艺,使陶俑更加优美。因这些文化的传承关系,最终肯定了该展览的可行性。
2.展览标题的确定
两类不同时代的文物在一个时代特点鲜明的博物馆中展出,有一个好的展陈题目,人们才不会感到唐突。展览最初的定名受到当时(2016年)的社会潮流影响,由于当时流行各种穿越剧,便定名为《穿越时空的来者——唐秋官尚书李晦墓考古成果展》,专家认为有点世俗化。最后定名为《汉景帝的地下邻居——唐秋官尚书李晦墓考古成果展》,主要因为李晦墓位于汉景帝阳陵的东区陪葬墓区内。这片墓区发现墓葬5000余座,已经发掘墓葬上千座,除了阳陵的陪葬墓外,还有汉以后相继埋葬于此的其他朝代人的墓葬,其中不乏一些具有价值的墓葬,景帝的地下邻居由西汉至今,这个定名也有把这样的展览系列化的意思。经过考古整理,阳陵范围内如还有其他时期主要的墓葬或出土文物,也可以命名为“汉景帝的地下邻居之二”、之三等等。
3.展览大纲内容编撰
这次展览为原创性展览,大纲内容由我馆专业人员编撰,他们日常涉猎和熟悉的都是汉代的文物和文化,一下子跳跃至唐代,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大纲撰写要求突破自己的特长和专业限制,查阅大量唐代考古资料和史料,力求通过考古资料和文物信息,给观众传递准确无误的唐代历史文化信息。做到主旨鲜明、内容准确丰富、逻辑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墓葬特点和文物特色。
墓葬是具体的事物,有其局限性,展陈大纲的内容遵循了平铺直叙的传统方式:第一部分,皇亲国戚——李晦其人,通过世袭表和史料节选图版及文字,介绍李晦显赫的家族史、生平、品格和主要功绩等内容。第二部分,李晦墓的形制及其特点,将墓葬考古平剖面图和发掘照片与初唐时期其他已经发掘的高等级墓葬进行对比,了解初唐时期的墓葬基本形式和李晦墓的特点。第三部分,出土器物介绍,李晦墓出土器物有素陶、三彩釉陶(即唐三彩)、石椁等一些重要遗物。这次展出文物以唐三彩俑为主,素陶为辅,展出器物百余件,有三彩骑马俑、三彩立俑、三彩水井和三彩磨。遗憾的是石椁太大,临展厅中无法摆放,为了弥补遗憾在临展厅的中部复制了一件形制形同、体量缩小为三分之二的石椁,石椁上的精美图案以拓片或图案的形式在展柜中穿插展示。第四部分,结束语,介绍举办这次展览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李晦墓出土的典型三彩人物俑、独特墓葬形制、优美石椁壁画,集中展现唐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对比汉唐盛世的文物和遗址,加深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象,让公众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魅力,获得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