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在祭祀中的作用

(二)“孝文化”在祭祀中的作用

上层祭祀与政治关系紧密,也与孝文化息息相关。孝的观念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到了东周时期儒家学者把孝文化提升到一个理论高度,形成了以“孝”为主的儒家思想。《论语》中记载:“入则孝,出则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32]一种是对“生人”的孝 ,另一种则是对“死人”的孝。《论语》说“慎终追远”,《中庸》则强调“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荀子则在《礼篇》中将养生送死其亲提高到“礼”制的高度。

西汉始,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孝道”的思想也就渗透到了统治阶级政策中。统治者提倡孝,并宣扬忠孝合一的理念。在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下,“孝”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因此厚葬与墓祭之风盛行,从帝王、贵戚、官僚等上层社会的祭祀活动中可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庙祭与墓祭的发展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从先秦时期的“周制”向西汉确立的“汉制”的一种转化。在此过程中,祭祀的内涵也逐渐变得丰富,西汉是处于一个袭旧立新的阶段。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西汉的祭祀充分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功能,为其自身的统治寻找了正当性、合法性的依据,这与先秦时期的祭祀功能一脉相承。汉以孝治天下,提倡孝道,褒奖孝道,上层阶级需要主导民众的信仰,那么上层社会频繁进行墓祭便是向民众灌输思想的一种方式。从上层社会到普通民众,墓上祭祀蔚然成风,孝道观念获得了极大的认可。由此可见,儒家礼学催生了墓祭活动,同时墓祭又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文化土壤。西汉帝王推崇儒学,使之成为控制社会之利器。整体而言,西汉时期祭祀礼制的确立既有效维系了其君权统治秩序,又向民众宣扬了价值理念,对后世祭祀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汉代儒学文化的影响也异常深远,孝道观念在后世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注 释:

[1]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014~2015页。

[2] [清]阮元校刻:《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第1629页;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445页。

[4] 王占奎:《试论汉阳陵“罗经石”遗址祭祀特征》,《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6期。

[5] 孙慰祖:《古封泥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41~44页。

[6]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68页。

[7]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70页。

[8] [清]阮元校刻:《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第 1629页。

[9]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3117页。

[10]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2006年,第68页。

[11]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392页。

[12]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10页。

[13]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78页。

[14]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21页。

[15]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29页。

[16]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66页。

[17]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3121~3122页。

[18]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90页。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杜陵陵园遗址》,科学出版社,1993年。

[2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21] [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

[22] 张仲立:《秦始皇陵礼制建筑群与“秦始出寝”》,《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2期。

[23]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3115~3316页。

[24]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 3115~3316页。

[25]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 3115~3316页。

[26] 焦南峰:《宗庙道、游道、衣冠道——两汉帝陵道路再探》,《文物》2010年第1期。

[27]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70页。

[28]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68页。

[2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杨鸿勋:《战国中山王陵兆舆图研究》,《考古》1980年第1期。

[30]田有钱:《秦“公墓”制度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31] 刘士莪、马振智:《秦国陵寝制度对西汉帝陵的影响》,《文博》1990年第5期。

[32]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