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语
目前西汉帝陵陵庙的相关工作仍在继续,汉阳陵宗庙形制较为清晰,代表着西汉陵庙的典型形制。汉宣帝陵东北400米处的杜陵陵庙遗址,平面形状近正方形,出土青龙、朱雀纹空心砖,[33]其形制继承自汉阳陵宗庙。
五行思想对庙畤类建筑的影响,在王莽时期仍清晰可见。王莽严格地执行“兆五帝于四郊”的理念,在长安城外分立五畤:
中央帝黄灵后土畤及日庙、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宫于长安城之未墬兆;东方帝太昊青灵句芒畤及雷公、风伯庙、岁星、东宿东宫于东郊兆;南方炎帝赤灵祝融畤及荧惑星、南宿南宫于南郊兆;西方帝少皞白灵蓐收畤及太白星、西宿西宫于西郊兆;北方帝颛顼黑灵玄冥畤及月庙、雨师庙、辰星、北宿北宫于北郊兆。[34]
汉长安城南郊的“王莽九庙”遗址也继承西汉宗庙形制,中心建筑夯土台基呈亞字形,设中心“太室”与四隅“夹室”,太室四边各有一堂,每边三门。[35]与汉阳陵、杜陵宗庙的关系一目了然。

图2 “王莽九庙”建筑遗址群第三号宗庙建筑(《中国考古学·秦汉卷》)
五行思想萌发于商周,在战国末至秦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影响着西汉历代宗庙的修建和祭祀,其中以汉阳陵宗庙表现最为突出和清晰,汉阳陵宗庙形制的影响延续到王莽时期。其后两千年,五行思想仍与政治、文化和思想变革息息相关。
注 释:
[1] 王丕忠等:《汉景帝阳陵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1期。
[2] 马永赢,王保平:《走近汉阳陵》,文物出版社,2001年。
[3] 王占奎:《试论汉阳陵“罗经石”遗址的祭祀性特征》,《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6期。
[4] 王学理:《罗经石遗址是阳陵庙》,《陕西日报》2000年6月13日;《太社乎?陵庙乎?》,《文博》2001年第5期;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汉帝陵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0年。
[5] 王学理:《太社乎?陵庙乎?》,《文博》2001年第5期。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7]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汉帝陵钻探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0年。
[8] 孙凤、孙满利、赵西晨:《汉阳陵东阙门出土蓝紫色颜料的科学分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年第5期。
[9] 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辩(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04页。
[10] 庞朴:《阴阳五行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11] 皮锡瑞、盛冬铃、陈抗:《今文尚书考证·甘誓》,中华书局,1989年,第193页。
[12] 皮锡瑞、盛冬铃、陈抗:《今文尚书考证·洪范》,中华书局,1989年,第239页。
[13] 洪亮吉、李解民:《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第794页。
[14] 孙怡让、孙启治:《墨子间诂·贵义》,中华书局,2001年,第448页。
[15] 黎翔凤:《管子校注·五行》,中华书局,2004年,第868~879页。
[16] 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
[17] 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地葆》,中华书局,1984年,第72页。
[18]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释·作雒解》,三秦出版社,2006年。
[19]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释·小开武解》,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20]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春秋钟离君柏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3年第2期。
[21]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蚌埠市双墩一号春秋墓葬》,《考古》2009年第7期。
[22] [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2013年,第1366页。
[23] [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1376页。
[24] [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1382页。
[25] 田天:《秦汉国家祭祀史稿》,三联书店,2015年。
[26] [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1383页。
[27] [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1384页。
[28] [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218页。
[29] [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上》,第1335页。
[30] [东汉]班固,《汉书·韦贤传》,第3115页。
[31] [东汉]班固:《汉书·礼乐志》,第1044页。
[32] [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中华书局,2011年。
[3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杜陵陵园遗址》,科学出版社,1993年。
[34] [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268页。
[3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汉礼制建筑遗址》,文物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