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梃的记载
早期记录兵器较多的《墨子》一书中有梃的记载,但多为连梃,非汉阳陵出土的梃。秦汉时期的兵簿简牍中对兵器记载较为详细,特别是汉简牍,对兵器的种类、数量、损伤、杀伤力等都有记载,[5]应该是士兵使用兵器的真实记录,但兵簿简牍中没有梃的记载,北宋时期的《武经总要》中也没有。这些专业兵书中没有,我们只能从史书零星的记载中寻找它的蛛丝马迹。
据文献记载,梃,作为独立的兵器,有连梃和梃之分。
(一)关于连梃的记载《墨子·卷十四·备城门第五十二》篇云:“城上二步一渠,渠立程,丈三尺,冠长十丈,辟长六尺。二步一答,广九尺,袤十二尺。二步置连梃、长斧、长椎各一物;枪二十枚,周置二步中。”[6]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解释为:“连挺即连梃,《通典》云:‘连梃如打禾连枷状,打女墙外上城敌人。’今俗打禾杆分两节,可以旋转,取其用力省而打击重,且可于爬城敌人相距七八尺时用之。”[7]
如此解释,连梃与山区捶打稻谷或麦子的工具极为相似,这种工具可分为两节,长长的木柄和宽扁长的头,柄端和头部纵向连接,握住柄后头部可以横向或者纵向转动,活动自如,如此,防守人员站在城墙之上,挥舞连梃,敌方将要到达城墙时还没看见防守人员,防守人员就可以用连梃打击敌人,给敌人以还击,还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是守城的一把利器。这种连梃由没有金属装饰的木棍和扁形的头组成。
(二)如李先生根据文献记载释其为“大杖”之意,以汉阳陵出土的兵器梃为例。史书记载有:
1.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8]
2.世有言曰:“驱市人而战之,可以胜人之厚禄教卒;老弱罢民,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材;离散系系,可以胜人之行陈整齐;锄耰白梃,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此不通乎兵者之论。[9]
3.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耰白梃。[10]
4.臣闻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禁暴讨邪也。……于是秦兼天下,废王道,立私议,……销甲兵,折锋刃。其后,民以耰锄箠梃相挞击。[11]
5.孝武西迁,拜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尝修州城未毕,梯在外。齐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之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梃,大呼而出。敌见之惊,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12]
6.先是,京师有不肖子,皆著叠带冒,持梃剽闾里,号“闲子”。京兆尹始视事,辄杀尤者以怖其余。窦潏治京兆,至杀数十百人,稍稍惮戢。巢入京师,人多避难宝鸡,闲子掠之,吏不能制。仁厚素知状,下约入邑闾纵击。军入,闲子聚观嗤侮,于是杀数千人,坊门反闭,欲亡不得,故皆死,自是闾里乃安。[13]
7.是时,官军袭杀契丹,属秋雨继降,泥泞莫进,人饥马乏,散投村落,所在村民持白梃殴杀之。[14]
8.换宿州观察使,知天雄军,位丞郎上。尧咨内不平,上章固辞,皇太后特以只日召见,敦谕之。不得已,拜命。自契丹修好,城壁器械久不治,尧咨葺完之。然须索烦扰,多暴怒,列军士持大梃侍前,吏民语不中意,立至困仆。以安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知郓州。建请浚新河,自鱼山至下杷以导积水。拜武信军节度使、知河阳,徙澶州,又徙天雄军。所居栋摧,大星陨于庭,散为白气,已而卒。赠太尉,谥曰康肃。[15]
根据以上史料,梃作为兵器一直在使用,由梁惠王和孟子的对话分析梃是没有刃的,所以《广雅·释器》中解释为“杖”。且梃有白梃和梃之分,白梃的记录中多为底层人民反抗暴政所使用的武器,并且多和农具一起使用,应为农具改造的一种兵器,《六韬第三篇 龙韬农器第三十》中有:“太公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锄耰之具,其矛戟也。”这些农具在战时瞬间变为兵器,随时可用,为底层人民反抗提供了应急之需。这样白梃的“白”字应为没有装饰之意,白梃即没有装饰的大杖。农民起义军中用的梃即没有装饰的农具木柄。其形状如《黄帝内经·灵枢译解》中所载:“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由此描述,这种木农具是一端头部尖中带圆,一端不做修饰的类似木棍的大杖。这种尖中带圆的头也和汉阳陵出土梃的青铜首部“方而锐端”相符合。梃使用时可以杖的形式打击,也可以矛的形式刺杀。
梃在士兵中使用,史书中记录不多,从唯一的一条记录(注释8)分析,北宋时的陈尧咨好讲排场,用法无度,为宿州观察使,掌管天雄军时,喜欢将士持梃列队跟随。这里的梃应为仪仗队使用的礼仪性兵器,作为威严和权力的象征。这样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兵簿和兵器集中没有这种兵器的介绍。
阳陵出土的梃,装饰有青铜首尾,制作精细,是经过精心装饰后的大梃,由复原的尺寸分析,不具备实战兵器特征,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是权力的象征。它比底层人民反抗用的白梃威武大气,正因如此,才有“列军士持大梃侍前,吏民语不中意,立至困仆”[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