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庙祭祀的发展

(三)宗庙祭祀的发展

西汉的宗庙祭祀也经历了多次革新,是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确立起来的。依据史料及现有的考古发现,西汉的宗庙祭祀制度大致有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西汉立国之初,汉高祖、汉惠帝在故世之后,皆由后人为其修建宗庙。从汉文帝起,皇帝在位期间便修建生祠,故去之后由嗣位者更改庙号,将其立为帝庙。其次,汉文帝之前的宗庙皆修筑在汉长安城内,这是沿袭了先秦时期的礼制。自汉文帝庙修筑在长安城之南起,宗庙便从城内移至城郊,其后的帝王皆遵循此制。此外,这一时期开始在郡、国之内也修建了先祖宗庙。

第二个阶段是从汉景帝至汉宣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稳定,西汉特有的宗庙礼制逐渐形成。这一阶段的新举措是在陵园内修建宗庙。汉惠帝为其父在长陵另立原庙起,开创陵上立庙的先河,至汉景帝在陵园内修筑陵庙,陵上立庙的制度确定并得以延续。

第三阶段为汉元帝至王莽时期。根据史料记载,宣帝时全国所建的宗庙数量达185所之多,元帝实施宗庙迭毁,进行了废繁从简的更新,祭祀对象和数量得以简化,解决了国家财政的巨额支出。王莽在位时采用儒家礼法建造了位于都城南郊的庙宇,对庙制改革进行了一番新的探索。

综上所述,西汉的宗庙制度特点鲜明。一方面遵循了旧制,另一方面与先秦时期相比又有突破。首先,在陵上设庙与传统的“左祖右社”布局有较大差别,其次,西汉帝庙不列昭穆,不定迭毁,也与传统有别。可以看出,西汉宗庙制度的确立也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由繁杂至简的过程。这种现象与汉王朝实力的消长有很大的关系,侧面反映了西汉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