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郊祀之礼程规的尝试性复原
汉武帝执政期间,由于国家对祭祀的重视以及国家实力的增强,政局更加稳定,雍城“郊祀”活动处于最鼎盛时期,祭祀礼仪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血池遗址发掘的收获,得以复原当时祭祀礼仪的具体细节,如提请、择吉、出行、抵达、涤牲、省牲(君主亲自过目马牲的口齿年龄和毛色)、宰牲与聚血、入斋宫(做静思、沐浴和更衣祭祀礼仪之前的准备)、坛场祭献、迎天神(燔燎祭祀与歌舞演唱)、送天神、瘗埋祭品和庆成等。
郊祀之礼流程包括十二个步骤,包括提请、择吉日、出行、抵达、涤牲与省牲、宰牲与聚血、入宅宫、坛场敬献、迎天神、送天神、瘗埋祭品等。
1.提请。西汉时期,如遇到皇帝登基、军事出征、太子加冕、祈求年丰等国家层面的重要活动,由有关礼仪官员以奏折形式禀报皇帝,提请举行官方的祭祀活动。(图一)
2.择吉日。经过朝廷大臣群议,经过皇帝恩准后,交由负责祭祀礼仪的官员再做讨论并制定详细的祭祀规则。汉代人认可五行堪舆之术,遇到重要活动都要确定吉日。“择吉”目前可考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史记·日者列传》《汉书·方术列传》中均有记载,其中有一些择吉的方法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图二)

图一 举行国家祭祀前的朝仪提请礼仪

图二 专门由礼仪官员测算出举行祭
祀的黄道吉日
3.出行雍城郊外。皇帝带领官员随从,从宫城出发,车马御驾,众人车马列队随从。白天大队人马行进,夜晚则留宿于沿途的离宫别馆。离宫别馆是专供皇帝避暑、休养、处理政务之住所,前往雍山祭天途经的离宫别馆则同时具备了与驿站类似的功能。(图三)
4.抵达雍山祭祀地。长途劳顿,抵达雍山山下,首先抵达马牛羊暂时集中圈养的地方——黑马槽。(图四)

图三 从都城长安出发数日的礼仪队列

图四 到达祭祀场地的“祭品”集中地——“黑马槽”

图五 主祭人对祭品三牲口齿、毛色、来源地进行核对

图六 宰牲与聚血
5.涤牲与省牲。皇帝祭天的献祭之物有大量的马、牛、羊,称作“三牲献食”。到达血池之前,已由礼仪官员提前从全国各地挑选并清洗,存栏于黑马槽的沟壑里,这叫“涤牲”;皇帝到来,礼官象征性牵来一匹马,皇帝要查看口齿、年龄、毛色等,以合礼仪规范之要求,这叫“省牲”。血池出土的马骨经过科技检测,最小的年龄仅6个月,最大的不超过2岁,符合祭祀“驹”的条件。(图五)
6.皇帝登临斋宫。在正式祭祀礼之前,皇帝要完成静思、沐浴和更衣的程序,做好祭祀前的准备工作。
7.宰牲与聚血。省牲之后,庖厨开始对马、牛、羊进行宰杀,制成肉块。有的只是放血,仍然保留完整的牲体。大量的血集中在池子里或大型木盆中,像“血池”。(图六)
8.坛场敬献。坛场共有三个台阶,由第一个台阶到第三个台阶,分别由皇帝、百官和参祭礼官手捧盛满肉牲的祭器,依次摆放于坛场之上。(图七)
9.迎天神。坛场上堆起柴禾,皇帝手执火把,以示对天神的虔诚,点燃捆绑起来的芦苇梢穗,由祭祀礼官从盆中蘸着血往火中撩洒,这个过程称为“燔燎”。当血落到火上以后即出现浓烟和腥味,天神闻到后就会来到人间。(图八)
10.坛场歌舞。在坛场举行盛大的舞蹈表演,朝廷的礼仪官员们庄严肃穆地唱着《祭天十九歌》。歌舞表演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应用于宗教祭祀之中,以此祈福、驱邪。经考证,流传至今的《凤翔曲子》来源于古代宗庙和祭天仪式。

图七 坛场祭献(祭品摆放)

图八 燎祭
11.颂读祷祝。天神降临后,在坛场将尽心享用祭品。在此段时间,根据雍地“百有余庙”的记载,也取决于天气等方面的条件,还会提请皇帝对周边其他诸神如名山大川的祭祀。(图九)

图九 颂读祷祝

图十 送天神回天宫
12.送天神。礼仪形式与请天神相同,在夜间举行。从当地灵山祭礼“兆远不兆近”和“兆东不兆西”的习俗中可以窥探这一送神情景。(图十)
13.瘗埋祭品。祭祀活动结束后,即行撤馔,在坛场附近的山坡上挖很多坑,把车马、玉帛、三牲献食等祭品一同瘗埋。(图十一)

图十一 祭祀结束后祭品瘗埋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