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帝王陵园的象征意义:宫城——帝王家国
有关秦始皇陵园的象征意义学界有不同的解说,一般认为象征着都城建制。笔者早年曾撰写过一篇论文《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的再认识》[5],论证秦始皇陵园应是宫室建筑及宫城的一般性象征。其主要理由有三点:
其一,秦都咸阳本无大城,即无郭城,秦始皇陵园模拟都城无从说起。
其二,从秦始皇陵两重陵园内的遗迹分布及内涵看,与都城并不相符,而与宫城建制大体契合。
其三,秦始皇陵的陵园制度源自战国秦王陵以及中原列国王陵。尤其是长方形的双重陵园与战国中山王
墓出土的“兆域图”铜版颇相似,而“兆域图”铜版铭文明确标明两重城垣皆为宫城城垣。(图三)

图三 战国中山王厝墓“兆域图”铜版
那么,西汉帝陵陵园又如何呢?
西汉长安城的郭城(大城)呈不规则形,每边有3座门,共计12座城门。汉长安城为多宫制布局,有未央宫、长乐宫、北宫、明光宫等。其中的未央宫位于大城之西南部,略呈长方形,是大朝正殿之所在及皇帝、皇后的居所。(图四)长安城除宫室建筑外,还有供大臣居住的北阙甲第、一般人居住的一百二十闾里,以及东西市场、手工业作坊等。显而易见,西汉帝陵陵园与长安城复杂的内涵相去甚远,而与宫城即未央宫相似。

图四 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
这里以阳陵为例略作说明。陵园为双重城垣,外陵园长方形,内有帝陵及后陵,各有内陵园,象征着未央宫内皇帝、皇后居住的宫殿。围绕帝陵及后陵有数量众多的陪葬坑,或曰外藏坑。从已发掘的外藏坑内涵看,皆随葬供死者衣食用行一类的物品,可称之为御府坑。而出土的印章、封泥反映了这些随葬品是由“少府”及其下属机构所承办,而九卿之一的“少府”专为皇室服务,在未央宫内。[6]陵园东北及西南各有一处兵俑坑,或象征着皇帝之御林军。陵园内的寝殿、便殿、宗庙之类礼制建筑则是未央宫内宫室建筑的象征。总之,陵园内的遗迹与都城无关,而与宫城即未央宫大体相似。(图五)

图五 汉景帝阳陵陵园遗迹平面图

图六 未央宫遗址平面图
西汉帝陵陵园象征着未央宫,还可从文献记载的相关名称中找到依据。西汉帝陵陵园每边皆有一门,文献中称为“司马门”,而未央宫城也是每边有一宫门(正门),也称“司马门”或“公车司马门”。西汉帝陵以东司马门为正门,其前有司马道,这一点或与未央宫以东门为正门有关。(图六)
西汉帝陵陵园象征着未央宫,而西汉诸侯王陵园亦是王国宫城的模拟。汉代诸侯王“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王陵建制与皇帝大体同制,但规模略小。以江苏盱眙大云山西汉江都王刘非陵园为例:陵园位于大云山山顶,平面矩形,四周有夯土垣墙。陵园内有M1、M2、M8三座中字形大墓,其中M1为江都王墓,M2、M8为夫人墓。园内北部发现11座整齐排列的墓葬,形制相似,墓主皆为女性,M10出土“淖氏”漆器,与江都王宠妃“淖姬”有关,这些陪葬墓区即为江都王嫔妃葬区。[7]此外,陵园内还有四座陪葬坑。由此可见,江都王刘非陵园亦是江都国之宫城的模拟。
其实,无论是秦始皇陵园、西汉帝陵陵园、还是西汉诸侯王陵园,在陵园之内埋葬的只有帝王帝后、王及王后以及后宫嫔妃之类。除此而外,则是与之密切相关的宫殿、府库、服务设施、御林军(人俑替代)等。从这一层面看,帝王陵园模拟宫城,实则象征着“帝王家国”。诸多历史学家在研究古代中国国家形态时常称之为“家国一体”,因而“帝王家国”也就代表了国家,代表了政权。诚然,陵园毕竟只是葬埋死者的场所,因而与生前宫城布局及内涵还是有诸多的不同,并不能一一对等,也就是说,陵园只是宫城的一般性象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