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若都邑”之一:帝陵陵园与汉长安城布局形制变化对比研究

一、“陵墓若都邑”之一:帝陵陵园与汉长安城布局形制变化对比研究

在讨论陵园之前,有必要说明本文的“小陵园”系西汉时代的皇帝、皇后独立使用的陵园,即“帝陵园”与“皇后陵园”。“大陵园”系指将帝陵园与皇后陵园围于其中的陵园。

从已公布的关于西汉“小陵园”与“大陵园”考古发现资料可知,最早、最完整者为汉景帝阳陵。汉阳陵陵园(即“大陵园”)平面为东西向长方形,其中主要包括帝陵与皇后陵两座陵园,还有“大陵园”之中的陵庙、陵寝建筑遗址、两处陪葬坑区等。汉景帝陵园在大陵园中部偏北,虽然其不在大陵园中央,但是帝陵园的四门与大陵园四门分别相对,也就是说帝陵园与大陵园的“中轴线”是重合的,即大陵园的中轴线是帝陵园中轴线的“延长线”,可以说帝陵园中轴线决定着大陵园中轴线。

王皇后陵园在汉景帝陵园东北部,以帝陵园为“核心”的陵庙与陵寝建筑遗址基本对称分列于帝陵陵园东南部与西南部。陵庙又在帝陵园与皇后陵园东西之间。两处陪葬坑群分列于大陵园西北部与东南部。[1]

关于汉景帝阳陵的“帝陵园”与“大陵园”之前的帝陵陵园形制变化,考古工作者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对汉文帝霸陵考古调查与历史研究指出,“《汉书·外戚传》记载:后宫‘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经过实地勘察,西汉帝陵周围墙垣之内并无陪葬墓。这儿记载的司马门,不是我们今天一般所称的陵园门阙,而应是更大范围的门阙”。因此提出“从汉文帝开始,皇帝和皇后的陵墓各自筑成一座陵园”。而且皇帝与皇后二陵园之外应该有一个更大陵园。[2]从已经公开发表的资料来看,本世纪初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汉景帝阳陵考古工作,验证、解决了当时提出的这一重要学术问题。[3]近年来根据汉文帝霸陵与孝文窦皇后陵考古发现情况来看,它们与汉景帝阳陵与孝景王皇后陵的陵园布局形制基本相同,即帝陵与皇后陵各自有一个单独陵园,其外围再有一个“大陵园”环绕,这使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霸陵问题”也初步得以解决,从而2019年霸陵(以“江村汉墓”之名)与孝文窦皇后陵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霸陵与汉阳陵之前的西汉帝陵有汉高祖长陵与汉惠帝安陵,它们的陵园之内有皇帝与皇后各一座陵墓,但是皇帝陵墓与皇后陵墓并未独立构建陵园,而是二者共用一个陵园,形成这样的陵园形制应该是受到战国时代晚期东方王国及秦王陵陵园规制影响。

战国时代晚期东方地区王国及南方楚国王陵如: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陵陵园之中的王陵与后妃陵及其椁室内出土的“兆域图”,其陵园之中考古发现王陵与后妃陵(哀后陵)。[4]约于公元前300年的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时代王陵陵园中心东西位置并列3座陵墓,中间为王陵,东西两侧为后妃陵。[5]在湖北纪南城附近考古发现的几座战国时代楚王陵陵园之中均有王陵及合葬的王后陵。[6]

战国时代晚期秦咸阳城附近的秦王陵,一般为王陵与王后陵在同一个陵园之中,如 延陵东北500米左右的所谓“西汉成帝的后妃陵墓”、周陵镇附近所谓的“周文王和武王陵”以及贺家村北部所谓的“周公和鲁公陵”,它们应该分别为现在考古界编号的战国时代的咸阳Ⅰ号、Ⅱ号秦王陵。

Ⅰ号秦王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严家沟村北部,西汉成帝延陵的东北。Ⅰ号陵的围沟平面基本呈南北向的长方形,东西650米、现存南北992~994米(围沟南部被破坏),这种“围沟”实际上与陵园墙垣的功能相同。围沟内中部偏南有南北间距160米的两座亞字形墓葬。现存南部陵墓封土南北宽90米,东西长90~120米,北部陵墓封土底边长75~88米,前者比后者规模大,南部陵墓应为王陵,北部陵墓应为王后陵。

Ⅱ号陵位于Ⅰ号陵东北3800米处的周陵镇,Ⅱ号陵围沟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630米。围沟内中部南北向排列亞字形二墓,其南北间距150米。南墓封土呈覆斗形,底部边长约98米。北墓现存封土呈圆丘形,底径66~68米。从二墓规模来看,南部陵墓应为王陵,北部陵墓为王后陵。

关于以上两组陵墓墓主,考古勘探者认为Ⅰ号陵是秦惠文王及其夫人的“公陵”;Ⅱ号陵可能是秦悼武王及其夫人的“永陵”。[7]

秦人以咸阳城为都城之时,在秦咸阳城以东的芷阳设置一处王陵区,即文献所载的“秦东陵”,那里考古发现四座陵园,分别编号为一、二、三、四号陵园,陵园以兆沟为界。其中一号陵园有2座亞字形墓,四号陵园有1座亞字形墓和2座甲字形墓。一号陵园与四号陵园应该各为一个国王与王后陵墓或后妃陵墓的合葬陵园。[8]

在秦雍城考古发现的秦公陵园“大陵园”之中的14座“分陵园”中,田亚岐认为:“目前在整个雍城已发现的21座中字形大墓数基本与当时在雍城执政的秦公人数相吻合或超出,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字形大墓可能为秦公陵的判断,对于目前在整个雍城秦公陵园内仅发现的3座甲字形大墓,从陵园制度的规律性讲,过去认为此类墓是秦公夫人墓的观点在情理上较为牵强。”因此他指出“在秦公陵园的兆沟之内埋葬的墓主人可能只有享国的秦公或未享国的太子”。[9]也就是说,秦雍城的秦公陵园之中陵墓没有与秦公合葬的后妃陵墓。从目前考古发现与研究来看,至少在秦国王陵与王后陵在同一陵园之中的做法,应该始于战国时代,如以上所述的秦人迁都咸阳以后的秦王陵(关于秦栎阳城附近的秦公陵、秦王陵情况目前还不清楚)。关于战国时代秦王与王后陵合葬,历史文献也有明确记载,如《史记》卷5《秦本纪》载:“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于先王。”

西汉初年的长陵陵园与安陵陵园之中各自均包括了“同茔不同穴”的皇帝陵与皇后陵,应该是受到战国时代王陵陵园规制影响。[10]

当然,汉高祖长陵与汉惠帝安陵的帝陵与皇后陵在同一陵园(即所谓“小陵园”)之中还有另一重要原因,即《吕氏春秋》所记载的“陵墓若都邑”。也就是说西汉时代帝陵“小陵园”与汉长安城的关系。

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采纳娄敬意见,定都关中长安。[11]“长安”为秦之“乡”名,因此可以说汉长安城之名源于秦之“长安乡”。汉长安城在秦代是秦咸阳城的“渭南”之地,这里有秦的“诸庙”“章台”“上林苑”与“兴乐宫”、“甘泉宫”(即秦“南宫”)、“官社”等建筑。[12]刘邦徙都关中之后,开始以“栎阳”为临时都城。其后开始营建长安城,高祖五年(前202)改造秦兴乐宫为“长乐宫”,作为其在长安的临时皇宫。汉王七年二月“长乐宫成,丞相已下徙治长安”[13]。同年十月“诸侯群臣朝”长乐宫。[14]汉王十年,淮南王、梁王、燕王、荆王、楚王、齐王、长沙王等“来朝长乐宫”,高祖十二年“崩于长乐宫”。[15]

汉高祖七年,萧何基本建成未央宫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汉高祖九年“(前198)冬十月,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朝未央宫,置酒前殿。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16]。汉惠帝继承皇位之后,开始以未央宫为正式皇宫,吕太后在长乐宫,因此文献记载“惠帝为东朝长乐宫”[17]。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崩于未央宫”[18]。吕后执政期间,也在未央宫,高后去世就在未央宫。[19]陈平、周勃等在未央宫粉碎了吕氏家族政变之后,代王刘恒在未央宫登基称帝(汉文帝)。[20]虽然早在汉惠帝时期,长乐宫因吕太后所居 ,其宫就有“东朝”之称,[21]但是作为西汉时代“二元政治”空间的未央宫与长乐宫在长安城形成“西宫”与“东宫”并列格局,[22]可能始于汉景帝时期。文献记载“孝景时,吴楚七国反,景帝往来东宫间,天下寒心数月”。[23]之所以在社会上造成如此影响,与汉文帝去世、刘启即位,孝文窦皇后为“太后”有关,其时她组织上培植政治力量,国家意识形态上以其黄老思想“信仰”为中心,因此文献记载:窦太后“封广国(窦太后之弟)为章武侯。长君(窦太后之兄)先死,封其子为南皮侯。吴楚反时,太后从昆弟子窦婴侠,喜士,为大将军,破吴、楚,封魏其侯,窦氏侯者凡人三”。[24]《史记》卷49《外戚世家》记载:“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景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武帝登基之初,“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太尉蚡免。”[25]这也就导致了汉景帝与汉武帝时期,汉长安城形成了未央宫与长乐宫的“两宫制”。昭帝之时,霍光的两个女婿就是“东西宫卫尉”。[26]由于二者“东西”分列,故未央宫又称“西宫”,长乐宫则称“东宫”。[27]西汉一代十一位皇帝,除汉武帝之外,其他皇帝均为先皇后去世,皇后成为太后,有的甚至成为皇太太后,如孝文窦皇后于汉景帝时为皇太后,至其孙刘彻当皇帝时,她就成为皇太太后。“东宫”至西汉晚期权势越来越突显,《汉书》卷72《贡禹传》记载:汉元帝时“臣禹尝从之东宫,见赐杯案,尽文画银饰,非尝所以赐食臣下也。东宫之费亦不可胜计”。汉成帝时,许皇后“其孝东宫,毋阙朔望”。[28]直至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之前,他还要“车驾至东宫,亲以其书白太后”。[29]故长乐宫谓“东宫”,自汉景帝、汉武帝之后终西汉一代而未变。

作为“陵墓若都邑”的汉代帝陵与其不同时期的都城形制基本保持着一致性。汉景帝、汉武帝时期都城未央宫与长乐宫“两宫制”形成,影响了西汉帝陵,由皇帝陵与皇后陵在同一陵园发展为汉文帝霸陵与汉景帝阳陵的皇帝陵与皇后陵各自一个陵园,而二陵园之外又置“大陵园”,“大陵园”则以帝陵园的“小陵园”为“核心”。西汉时代皇后陵园多称“东园”,如《汉书·外戚传·孝宣王皇后传》记载:孝宣王皇后“永始元年崩,合葬杜陵,称东园”。颜师古注:“虽同茔兆而别为坟,王后陵次宣帝陵东,故曰东园。”传世刻铭永始元年的“杜陵东园铜壶”和“杜陵东园铜钟”应即王皇后陵园的遗物。《汉书》卷81《马宫传》载:“妇人以夫爵尊为号,谥宜曰孝元傅皇后,称渭陵东园。”

在西汉十一陵中,同一帝陵之中,帝陵在西部、后陵在东部的除了以上所说的汉文帝霸陵、汉景帝阳陵、汉宣帝杜陵、汉元帝渭陵(孝元傅皇后陵)[30]之外,还有汉高祖长陵(同一陵园之内)、[31]汉昭帝平陵、[32]汉哀帝义陵、[33]汉平帝康陵。[34]

至于目前考古发现的汉惠帝安陵园之中,东部为汉惠帝陵,孝惠张皇后陵在惠帝陵西部,有着特殊原因。惠帝公元前188年崩,“葬安陵”。孝惠张皇后是惠帝姐姐的女儿,因政治原因被“废处北宫”,她死于孝文后元年(前163),当时汉文帝将其“葬安陵,不起坟”。[35]这里强调的是“葬”安陵,而不是将其“合葬”安陵;二是突出其墓“不起坟”。因此目前汉惠帝安陵园中“孝惠张皇后墓”如何解读,以及具体情况如何尚待进一步考古工作与深入研究。

汉武帝茂陵、汉成帝延陵的帝陵与皇后陵之陵园为帝陵园居东、皇后陵园位西,均有其各自的特殊原因。

茂陵大陵园之中的李夫人墓园在汉武帝陵园西北部,这是西汉十一陵中唯一皇帝在位之时将其后宫嫔妃以皇后礼仪合葬帝陵的,并且“破例”安置于大陵园西部。《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载:李夫人“生一男,是为昌邑哀王。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怜悯焉,图画其形于甘泉宫。及卫思后废后四年,武帝崩,大将军霍光缘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同书亦载:“及夫人(李夫人)卒,上(汉武帝)以后礼葬焉。”[36]

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以渭城延陵亭部为初陵”。[37]在其营建延陵十年之际,文献记载:“成帝作延陵及起庙窦将军有青竹田在延陵陵庙之南,恐犯蹈之,言作陵不便,乃徙作昌陵。”[38]实际上可能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近年来在汉成帝帝陵及陵园东临考古发现的战国时代修建了秦王陵,这直接影响了汉成帝延陵“大陵园”的规划,无法按照“例行”的“大陵园”之中帝陵园居西与皇后陵园位东的传统礼仪。

关于西汉帝陵“大陵园”之制的形成时间,从考古发现资料来看,汉文帝霸陵与孝文窦皇后陵各自有其独立陵园(也就是“小陵园”)。再据《汉书·外戚传》记载,“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霸陵园与孝文窦皇后陵园二者之外还应该有一圈“大陵园”。[39]而汉惠帝安陵与汉高祖长陵均为皇帝陵和皇后陵在同一陵园之中,因此可以说汉文帝霸陵园是形成“大陵园”之制最早的。至于“大陵园”形成的具体时间,可能会晚于汉文帝执政时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汉文帝公元前157年崩,葬霸陵;[40]而孝文窦皇后是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崩,与汉文帝合葬霸陵。[41]汉景帝公元前152年作阳陵,公元前141年崩,葬阳陵;[42]孝景王皇后公元前126年崩(汉武帝元朔三年),与汉景帝合葬阳陵。[43]孝文窦皇后、孝景王皇后均于汉武帝时期去世,而后分别由汉文帝、汉景帝合葬于霸陵与阳陵。孝文窦皇后陵与孝景王皇后陵是在她们生前分别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修建的,还是孝文窦皇后陵由其子汉景帝为其母“预作寿陵”或其孙汉武帝为其修建的并不清楚。孝景王皇后陵是由汉景帝为其“预作寿陵”或汉武帝为其母修建的,目前也不清楚。当然以后随着田野考古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更多新资料的发现,出土有明确地层关系与时代特点的遗迹地层关系及遗物,从而推断出相关建筑遗存时代,有可能对孝文窦皇后陵、孝景王皇后陵的营建时代有个准确的答案。现在看来,虽然西汉帝陵的“大陵园”首次出现是在汉文帝霸陵,但是“大陵园”制度全面形成很可能于汉景帝与汉武帝时期。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西汉时代皇帝“预作寿陵”,而皇后是否与其同步“预作寿陵”还不清楚,我想这可以从帝陵与皇后陵修建是否同步得到反映。但是就已知情况来看,皇帝与皇后陵墓同时“预作寿陵”可能性很小。如汉元帝渭陵的“大陵园”之内的汉元帝陵园与孝元傅皇后陵园、孝元王皇后陵园的三者营建过程,可以看出后二者并不是在汉元帝生前“预作寿陵”的。《汉书》卷9《元帝纪》记载:永光四年(前40)汉元帝“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汉元帝于竟宁元年(前33)“五月,帝崩于未央宫。……秋七月丙戍,葬渭陵”。汉元帝生前唯一的皇后就是王皇后(王政君),其子汉成帝。[44]绥和二年汉成帝崩,元帝庶孙刘欣继承皇位,即汉哀帝。汉元帝生前与去世之时,并没有为皇后“预作寿陵”。第一个以汉元帝皇后身份合葬渭陵的是孝元傅昭仪。《汉书》卷97(下)《外戚传》(下)记载:“元帝崩,傅昭仪随王(定陶共王,汉哀帝之父)归国,称定陶太后。”定陶太后的孙子汉哀帝当政之时,她于“元寿元年崩,合葬渭陵,称孝元傅皇后云”。[45]孝元傅皇后陵及陵园在汉元帝陵园东北部。帝王陵墓建设是“国家大事”“国家政治”,王莽为其政治需要,汉平帝元始五年他把合葬渭陵的孝元傅皇后陵毁掉,以图“安排”其姑母孝元王皇后百年之后作为汉元帝皇后合葬渭陵。王莽称帝以后,始建国五年(13),孝元王皇后崩,王莽将其姑母“合葬渭陵”。[46]由此不难看出,西汉一代,合葬帝陵的皇后,有的皇后陵园在大陵园中位置有违“常规”或与当时的执政皇帝或“掌权者”关系十分密切。这也就应该慎重考虑西汉帝陵“大陵园”的形成与相关形制变化的时间等多种因素。若此,如前所述汉景帝阳陵的帝陵与皇后陵不应是同时营建的,至于其阳陵陵园规划是否汉景帝生前制定,目前还无法究明。

都城与帝陵陵园之中相关遗存的空间位置,与传统文化也有着重要关系。《尔雅·释宫》记载:“西南隅谓之奥。”《疏》:“西南隅为最深隐,故谓之奥,而祭祀及尊者常处焉。”[47]因此反映在都城之中皇宫居西、太后之宫城居东;帝陵陵园之中,帝陵居西、皇后陵居西。东汉学者王充《论衡·四讳》指出:“夫西方,长老之地,尊者之位也。尊长在西,卑幼在东。”

综上所述,西汉帝陵的陵园形制变化与都城汉长安城及其未央宫与长乐宫的功能变化及社会发展变化密切相关,这正是“陵墓若都邑”的实证。同时,我们通过西汉早期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汉文帝霸陵、汉景帝阳陵等陵园形制变化,对西汉帝陵“大陵园”与“小陵园”(帝陵园、皇后陵园)的形成时间进行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