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祭祀方式的影响
西汉的祭祀制度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先秦时期的祭祀礼制中的特点。先秦到西汉,祭祀方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宗庙建在城内,采用的是集中庙制,实施宗庙迭毁之制。
这一套礼制到西汉时发生了改变,不再列昭穆,不采用集中庙制,每帝异庙。西汉时还创建陵庙、郡国宗庙等。虽西汉末期复古改制,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先秦时期的宗庙除了是传统意义上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国家举行重大典礼和宣布政令之所。战士出征前要告庙,或是朝礼、聘礼、册封等事务都在宗庙中进行。祭祀的内容复杂、礼仪冗繁,等级秩序森严。此时宗庙祭祀的目的更多的是通过宗法礼制进行社会管理,维系君权的统治。西汉继承了这一特点,虽祭祀内容和形式与前秦时期不完全一致,但核心功用不变。
关于陵寝祭祀的形成,墓祭始于殷商,虽然文献记载寥寥,但考古发现商代出现了墓上建筑的雏形,小屯北地妇好墓发现有夯土建筑的痕迹,推测其为墓上祭祀的享堂建筑[28];周代墓上享堂类建筑逐渐被人们接受,比如在顾围村战国墓区及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发现有墓上建筑,皆属于修建在封土之上的高台建筑。[29]在秦雍城陵区内18座中字形大墓的墓室之上,发现有绳纹瓦片遗迹,在对其中一座试掘后发现这类建筑是在墓室上方的地面直接修建起来的,推测其为墓上祭祀建筑。后期又出现了墓侧建筑,在秦芷阳陵区内的4座秦公陵,其坟丘的四周修筑墓祭建筑。[30]这是将建在墓室口上的“堂”移至封土之侧,演变为“寝”。先秦时期墓上建筑或设施的修建位置经历不同时期的变化,从墓室的正上方转移到坟丘的一侧。秦代继承了这一方式,在墓侧修筑陵寝祭祀建筑。秦始皇陵寝殿规模宏大,基址平面近方形,南北长62米,东西宽57米,面积3542平方米。周围环有回廊,中间的台基略高起,基址西北角稍残。发现残留的墙壁及大量堆积的残砖、筒瓦、板瓦、草拌泥块、灰烬等。寝殿北侧还有便殿,便殿出土有铺地及镶贴壁用的大批青石板和其他建筑材料。秦始皇陵与战国晚期的秦国芷阳陵区一号陵园相比,用于祭祀的寝殿建筑更加完备,规模更大。[31]这一方式进而又影响了汉代帝陵陵园的建设。西汉沿袭秦制在陵侧设寝园,在寝殿、便殿进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