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篆刻展览的特点

(一)目前国内篆刻展览的特点

篆刻是方寸间细微、显性的艺术,迄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更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展现我国文化底蕴的有效手段。篆刻展览作为独立、集中展示创作成果的常见形式,近年来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篆刻展的规模有大有小,有全国性书法篆刻艺术展、各地区举办的篆刻展以及个人篆刻作品展等,可谓名目众多、种类多样,作品的水平、层次良莠不齐,但在形式设计和布展方式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性。诗、书、画、印常常并列而言,这就使得虽然篆刻成为独立艺术门类,但在展示时通常还是会辅以书法、绘画作品,极少单独展示,取名也一般为“书法篆刻展”,在这种“固定”模式下的展览,书画所占的比重往往要大于篆刻作品。

印屏的出现,似乎缓和了这一问题。印屏是由印花、边款、题签等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整体外观”,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书法作品创作的原理,可以说印屏本身就是一副完整的作品。观众在展厅中观展时,通常最先看到的是印屏的内容,然后才会欣赏印章的细节等。正因为它一目了然的展示方式和别具一格的艺术感,成为篆刻展览中常见的表现形式,逐渐取代了辅展书画作品,将篆刻作品的更多细节展现出来,让观众能将关注点集中在对篆刻作品本身的识读上。然而,当这种形式被广泛运用的时候,它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就大大减弱,千篇一律的制作使得近几年展出的印屏出现了“千屏一面”的效果,即便之后还出现了多色拼接或者“红黑对比”外加瓦当、汉画像砖等拓印图像的多样化表现形式,也很难再有让观众过目不忘、记忆深刻的作品了。而且过度追求印屏的形式有违举办篆刻展的初衷,印屏制作得再漂亮、再精美,展览主体还是要回归到印章本身上来。

为了丰富展览内容,一般都会要求作者提供印石作品本体进行展出。在选择陈列印石的展柜时,普遍选用带玻璃罩的单体柜,这种柜子在展示小件展品时看似很精致,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站在这种柜子前,观众是从俯视角度观看,对于文献、卷轴、信笺等可以平铺展示的展品还算适合,但对于印章这种立体造型的展品来讲,就大大受限。很多篆刻展,观众在看实体篆刻作品的时候,只能俯视看到印钮或者印面这种单一的角度,边款及印石本体的花纹和装饰则无法看到。摆放印石、说明牌的时候多为一字排开,等距摆放,这种展陈方式使得展品本身的魅力得不到好的展现,很多优秀的作品容易被平均化,甚至被忽视。

所以,当观者进入一个篆刻展的展厅时,不论是现代化展厅还是由传统民居改造或专门仿建的中式展厅,其展陈形式大同小异:将印屏挂起来,将印石一字排开、等距地摆放在长柜中,再加上印鉴和说明牌凑成一个印章展。这种做法不仅无法展示细节,更无法营造展览氛围。

篆刻展因其特殊的专类展品和相似的辅展展示方式,营造出的氛围也大同小异,最常见的就是雅致的中国文人式审美,这多倾向于明清时期的风格,布置上更像是“中式传统书画斋”。早先,篆刻、书画因产生和适用于文人这种特殊的群类,多以属于个人的幽闭书斋为展示区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博物馆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篆刻的展示空间从文人自适自娱的书斋转向公众开放的现代化展厅。与古人追求的展示效果不同,现当代的观众越来越注重展览的视觉效果及形式构成,[1]追求视觉冲击力及内心的震撼感。展示空间和观念的改变,使得原先的展陈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了。对此,诸多学者开始思考,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就提出:“过去的展陈方式非常雷同,一字排开,死气沉沉,没什么特点。所以今天我们要有一些新的改变,一定要跟今天人们新的审美趋向和审美期待相符合。”[2]

现当代的博物馆,临时展览已经成为博物馆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区别于基本陈列的固定性,临展的主题和形式应更为多元化,尤其是在辅展展品和装饰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辅展展示的选择是在通透的理解和深挖展览主题、内核的基础上进行的,好的辅展对一个展览极其有益,它可以起到衬托主要展品、升华展览主题的作用。但在目前整个博物馆展览界存在的缺陷之一就是辅展的匮乏,国内的博物馆极少重视辅展的运用,虽然部分博物馆临展已经意识到并开始重视辅展展品,例如运用蜡像、油画、小型假山、盆栽等,但不论是做工还是整体搭配的效果都还是不协调,甚至还会让人觉得怪异、多此一举。

大的临展环境都是如此,更不要提展品单一的篆刻展了。目前,辅展在各类篆刻展览上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也正是由于被忽视,且展品本身专业性对观者造成的吸引力远远不够,所以篆刻展览的受众面相对较窄,大众接受程度低,即便大力宣传,也无法收获良好的反馈。

基于目前国内篆刻展览的特点,策划此次篆刻展就需要避免以上几点明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