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帻属
2025年10月14日
(三)帻属
秦始皇陵一号坑和二号坑出土的兵俑中还有一类很常见的着帻俑。“帻,迹也,下齐眉迹然也”,《方言》云“覆结谓之帻巾”,可见帻的基本特点即帻体自上而下覆髻,下缘可至眉迹。根据这些特点,秦始皇陵出土步兵俑头上的圆丘形首服确定为帻无疑。秦始皇兵俑中的帻绝大部分覆于圆锥形右髻上,帻体上多有等分的竖线,类似现在的瓜皮帽,帻后或其左右的一侧边沿开有一个三角形衩口以便伸缩控制松紧,衩口的两侧各有一条组带用于系结(图五,1、2)。二号坑出土的一些帻俑则在帻顶发髻突出部分以发带扎束,将帻与发髻捆绑在一起。这充分说明当时帻的材质比较柔软,随髻就型,变化多样。根据相关统计,秦始皇兵俑着帻以红色最多,个别的为白色和黑色。[7]这也正与汉代文献常见的“赤帻”相合。

图六 秦始皇陵出土结高髻兵马俑

图七 秦始皇陵出土结扁髻兵马俑
当然,除了头着首服的兵俑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军吏、御手、骑兵、轻装步兵和铠甲俑单独梳髻。根据发掘者的统计,发髻基本呈现两种形态,一种是头顶右侧高髻,发髻多呈圆锥形(图六);另一种脑后正中绾结扁髻,扁髻有多股辫和直接束发反绾两种方式(图七)。我们注意到,第一种发髻多不着首服,偶有着冠和戴帻的情况;第二种发髻除单独成髻外,还普遍适用于着冠与弁的兵俑。发髻上表现有束髻发绳,固髻发卡、发笄,韬发之縰等发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