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黄山宫并非孤立存在于荒野之中
从黄山宫遗址当今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它是渭河北岸的一座山野村庄,交通不便,既荒凉又偏僻,但在古代绝非如此。在汉代,黄山宫西邻槐里县。当时还没有在其西北20里的兴平市,也没有在其东北30里的咸阳市。槐里县是方圆百里最繁华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书·地理志》曰:“槐里,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废丘。高祖三年更名。有黄山宫,孝惠二年起,莽曰槐治。”[24]这一带从周懿王二年(前908)都于“犬丘”,到北周明帝元年(557)撤销槐里县,这里曾为西周之国都、雍王章邯之王都、后秦皇帝姚兴登基之宝地,这里共繁荣了1465年。
位于黄山宫(侯村)遗址西侧的南佐村遗址就是汉槐里县故城遗址。从阜寨学校向东南约2000米,基本呈方形,地势开阔。采集到的陶片多为西周器皿和秦汉砖瓦残块、半瓦当等。另外,遗址区西南的念流寨村,曾出土大量秦代金饼(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馆)。1980年夏,又出土一枚金饼,由户县人民银行收购。从发现的文物内涵及文献记载分析,南佐村遗址应是一处时代跨度很长,包括了西周中晚期至秦、汉、魏的“犬丘”“舒丘”“废丘县”“槐里县”“扶风郡”“始平郡”等多个时期文化遗存叠压的遗址,现为兴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槐里县遗址也就是周的犬丘遗址,秦的废丘县遗址,在“犬丘”遗址及其周边地名中带“阜”字的有“阜寨”“张阜寨”“下张阜寨”“马阜村”“马坊村”“上马坊村”等。“丘”与“阜”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相似。《广雅·释丘》曰:“小陵曰丘。”详细释义“凸起曰丘”“小土山曰丘”。这些地名正说明这一带都是些微微凸起的“小土山”式的“土丘”地貌。“张阜寨”距“下张阜寨”不远,“上马坊村”与“马坊村”紧相邻,足以证明这些“小土山”或“土丘”并不大。其所以在村名中冠以“阜”字,是在强调其村与周邻相比地势较高。强调地势高,正说明这一带的整体地势并不高。这就印证了当年“引水灌废丘”之可能性。汉高祖元年(前206)八月,率军“暗度陈仓”成功。雍王章邯抵抗,战不利,退守废丘城。于是汉王“引兵围雍王废丘”。围至二年(前205)六月,“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25]。在汉高祖环定三秦的过程中,其“参乘樊哙”因战功被“迁”为将军。攻赵贲、下郿、槐里、柳中、咸阳;灌废丘,最”[26]。其中“灌废丘”是樊哙将军获功至“最”的主要战绩。由于樊哙“引水灌废丘”才导致废丘城内军心民心大乱,直至“废丘降,章邯自杀”。由此可证,“废丘”可“灌”。作为“土丘”地带,这里整体地势并不高。城堡、宫殿等建筑物可能在高处,但“废丘”的其他区域还是可以被水淹没的。直至今日,这一带仍然是历年兴平市防洪护堤的重点区域。
有人根据樊哙将军既在“攻赵贲、下郿、槐里”时有战功,又在引水“灌废丘”中获得至“最”军功。质疑“废丘”与“槐里”不是同一地点。《史记》用“攻赵贲、下郿、槐里、柳中、咸阳”句,对樊哙将军的一般战功作总体记述。而用“灌废丘,最”突出表述樊哙将军的至“最”军功。把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名称用“攻槐里”“灌废丘”表述,只是图文字错落而已。对此质疑,早在“索隐按”中释然。《史记·索隐》:“灌,谓以水灌废丘,城陷,其功最上也。”李奇曰:“废丘即槐里也。上有槐里,此又言者,疑此是小槐里。”索隐按文云:“攻赵贲,下郿、槐里、柳中、咸阳。”总言所攻陷之邑。别言以水灌废丘,其功特最也。何者?初云槐里,称其新名,后言功最,是重举,不欲再见其文,故因旧称废丘也。[27]
“犬丘”遗址这些小“土丘”曾是很多政治人物表演的舞台。最早犬戎居此称“犬丘”。《史记·周本纪》载周懿王二年(前908),自镐迁都于“犬丘”,犬戎居此,故称犬丘。周称“犬丘邑”,为周之西都[28]。秦庄公(前821~前778)伐犬戎,取其地,因久废于戎,故名“废丘”。周平王东迁之后,此地属秦。秦始皇(前221~前206)统一六国后,置“废丘县”[29],属内史管辖。项羽灭秦后,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更名为“舒丘”。汉高祖三年 (前204) 改“废丘”置“槐里县”,[30]属右扶风。
东汉为右扶风治。三国曹魏黄初元年(220),在槐里县城兼设扶风郡。合并北部的平陵县与茂陵县为始平县。西晋泰始三年(267),在槐里新设始平郡,分领原扶风郡四县。东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始平县由咸阳北迁到茂陵故城。十六国时,后秦第二位皇帝姚兴攻杀前秦苻登“大破之”,遂在槐里登基称帝,改元“皇初”元年(394)。[31]北魏庄帝永安元年(528)将槐里县、始平县迁到固显村(故县村)。西魏恭帝元年(554)又将槐里县、始平县由固显村迁到礼泉境。北周孝闵帝元年(557)撤销槐里县,并入始平县,迁址到今县城。扶风郡也由好畤迁入始平县。
从以上历史沿革看,汉黄山宫并不是孤立存在于荒野之中,而是一个方圆百里最繁华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槐里县县城之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