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俑

三、俑

当人的价值逐渐凸显,俑就取代了人殉,完成以往人殉所象征的功能。东周墓葬中的俑常常摆放在死者周围或紧靠死者的位置,显然是效仿较早甚至是当时的人殉,[4]说明俑是人殉的替代品,取代人殉成为死者来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西汉时期,人殉现象罕见,帝陵、高级贵族墓流行以俑陪葬,陶俑种类主要有兵马俑、武士俑、舞俑、乐俑、侍俑等。[5]与西汉相比,东汉墓葬出土的陶俑种类远远多于西汉时期,除西汉时期的许多俑类,如舞俑、乐俑、侍俑继续流行外,又新出现了说唱俑、合唱俑、杂耍俑、欣赏俑、劳作俑、滑稽俑等更贴近民俗生活的俑类。[6]这些俑的制作更具有生活情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汉墓中兵马俑少见或不见。这反映了东汉以来人们在葬俗上更注重生前的世俗生活,而非重“礼”。此外,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出土陶俑的东汉墓数量远远超过西汉时期,各地域中小型墓葬都出现以俑随葬的现象,反映了一般官吏、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均可以俑随葬,说明与西汉乃至更早时期相比,东汉时期的陶俑已经不再是显示墓主人政治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准,更多的是希望墓主在死后能够继续享受现实人间的舒适生活。需要注意的是,俑的出现伴随着人殉的衰落,在丧葬领域中这种不再用生人殉葬而改用具有象征性的俑的现象,体现了时人“变通”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