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宗庙到西汉陵庙考古发现

一、从先秦宗庙到西汉陵庙考古发现

宗庙与陵庙关系密切,可以说陵庙是从宗庙发展而来。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中国古代都城与中国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工作中,发现了一些宗庙、陵庙遗址,它们大多属于先秦至秦汉时代的遗存。

1.夏商都城的宗庙建筑遗址的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

二里头遗址属于夏代晚期都城遗址,其宫城遗址之中考古发现了的第一、第二号宫庙建筑遗址,二者分列于宫城的西部与东部。考古学界一般认为第一号宫庙建筑遗址属于宫殿建筑,第二号宫庙建筑遗址为宗庙建筑。[2]第二号宫庙建筑遗址为平面长方形院落遗址,东西57.5~58米、南北72.8米。主体殿堂建筑基址位于院落北部中央,东西32.6~32.75米、南北12.4~12.75米。其南与大门相对,门址东西14.4米、南北4.35米。门道居中,两侧各一塾。[3]

偃师商城的宫城平面近方形,边长约180~200米。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位于宫城中南部,分成东西两组。西组南北排列有第二、第三、第七、第八和第九号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南部二者为西组建筑群的主要建筑遗址,后者附属于前二者。东组先后建有第四号、第五号、第六号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它们属于单体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各自形成独立的院落。[4]在宫城之内的北部,亦即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北部,发现有大规模的祭祀遗迹,其范围东西200米,面积约3100平方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东组第四号建筑基址北部发现了以动物、人、麦稻等农作物为主要内容的祭祀坑遗迹。猪是使用最多的祭祀用牲,此外还有牛、羊等,以上这些是宫城之中长期以来进行祭祀活动的历史佐证。[5]东组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各自为一院落,其中以第四号建筑基址为主,应为宗庙建筑。[6]

2.两周都城的宗庙建筑遗址的考古发现(周原、秦雍城)

位于陕西省扶风和岐山的西周周原遗址,是周人在丰镐立都之前的“故都”。1999~2000年在陕西省扶风县云塘村发掘的西周晚期建筑群遗址,凸字形院落之内有三座建筑。主体建筑居北,平面为凹字形,凹口朝南,凹口中部辟门,此门与建筑群院落南门相对,其间置“U”形卵石路南北连接二门,南门中为门道,两侧置塾。主体建筑东南部与西南部各有一座长方形建筑对称分布于主体建筑东西两侧。[7]发掘者推断上述建筑群属于宗庙建筑。[8]

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凤翔县马家庄的春秋时代秦国都城雍城遗址中南部的宫殿区或宫城之内,发现东西并列的两组大型宫庙建筑遗址,编号为马家庄第一号与第三号建筑遗址。考古发掘的马家庄第一号建筑遗址,为一规整的长方形院落,外围一周墙垣。东墙长55.9米、西墙长71.1米、北墙长87.6米,南墙长度应同北墙。院落正门辟于南墙中央,门道居中,两侧置塾。院落之内有三座单体建筑,它们的分布平面为品字形。主体建筑居北,东西30米、南北34.5米。主体建筑东南部与西南部各一建筑,形制、大小相同,对称分布,二建筑东西13.9米、南北21米。院落之内主体建筑之南、东西二建筑之间,院落南门之内,发现181座祭祀坑,主要牺牲为牛羊,其中有牛坑86个、羊坑55个、人坑8个。[9]发掘者据此推断它们应为祭祀活动的遗存,认为马家庄一号建筑基址应为雍城宗庙建筑遗址。[10]

3.历史文献记载的战国秦及秦代都城之宗庙建筑遗址(秦咸阳城与雍城)

战国时代秦国与秦王朝都城咸阳城,王室和皇室宫殿群在咸阳城的宫城之中,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那里已经考古发掘了多座战国时代晚期至秦代宫殿建筑遗址,[11]但是属于王室、皇室的宗庙建筑遗址尚未发现。根据《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记载:“先王庙或在西雍,或在咸阳。”在秦雍城(“西雍”)的“先王庙”应为秦孝公迁都咸阳之前的秦国国君之庙,至于“或在咸阳”的秦王之庙,应在咸阳城渭河对岸的“渭南”地区,因为《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载:“诸庙、章台、上林皆在渭南。”“诸庙”之中的“昭王庙”就在“渭南”,《史记》卷71《樗里子列传》记载:“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樗里子疾室在于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故俗谓之樗里子。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值其墓。”汉代都城武库建于樗里子墓之上,西汉武库遗址已经发掘,[12]武库位于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樗里子墓应在其附近。按照古代埋葬习俗,樗里子墓一般在其住地附近,也就是说阴乡樗里就在汉代都城长安城武库附近,秦昭王庙应在其东邻。这是我们目前所知王室的国王宗庙营建于宫城乃至都城之外的宗庙。秦始皇的宗庙是其去世之后,秦二世将其父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在秦咸阳城的渭河南岸营建的信宫(后更名为“极庙”,象征“天极”)改为“始皇庙”并作为秦王朝的“祖庙”。可以看出秦王朝在宗庙设置规制上一如既往。[13]

战国时代秦国与秦代的都城咸阳城宗庙分布与国王、皇帝的宗庙安排与此前的春秋时代、西周和夏商都城之中宗庙安排及空间位置存在的最大不同,一是夏商、西周“故都”周原与春秋时代秦雍城宗庙属于国君“集中”于同一宗庙建筑群中祭祀,而战国时代秦国国王与秦代皇帝宗庙是“独立”建庙;二是夏商、西周都城与春秋时代秦雍城这一时期宗庙建筑建于都城的宫城之中,它们与大朝正殿在宫城之中形成“左庙右宫”(即“东庙西宫”)分布格局;而战国时代秦国与秦代都城的宗庙营建于宫城之外。

4.西汉早期的都城宗庙分布及“陵庙”的出现

西汉初年,宗庙制度表现的是“汉承秦制”,即皇帝(及太上皇)宗庙仍然是在都城的宫城之外,并“独自”立庙。如:汉太上皇、汉高祖、汉惠帝,均在去世之后立庙于宫城之外、汉长安城之中。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卷5记载:“太上皇庙,在长安西北长安故城中,香室街南,冯翊府北。《关辅记》曰:在‘酒池北’。”刘庆柱、李毓芳认为“香室街为清明门大街,酒池在长乐宫东北部,太上皇庙应在长乐宫以北,清明门大街以南。”[14]

高庙为汉高祖之庙,位于“长安城内,安门大街以东,长乐宫西南。约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乡西叶寨村东南”[15]。《关中记辑注》记载:“惠帝庙在高庙之西。”[16]陈直先生认为《书道》卷3第201页收录有“西庙”文字瓦当,并疑为惠帝宗庙遗物,[17]所以又称其宗庙为“西庙”。上述三座宗庙虽然均在都城之中,但它们都不在宫城之内。

汉惠帝时,为了方便宗庙祭祀活动,又在都城之外的汉高祖长陵修建了“原庙”[18],作为祭祀汉高祖的宗庙,因为是在高祖陵墓附近修建的宗庙,所以“后人”又称其“陵庙”。其实高祖长陵的“原庙”与汉景帝阳陵以后西汉帝陵园之中的“陵庙”有着极大的区别,高祖长陵“原庙”实际上是“备用”的宗庙,而汉景帝阳陵及其以后西汉帝陵的“陵庙”是皇帝驾崩之后的“真正”与“唯一”的宗庙,它不是“备用”的宗庙。

《汉书》卷四《文帝纪》载:文帝前元四年“作顾成庙”。汉文帝的宗庙顾成庙,置于都城南郊,文献记载其具体位置在唐长安城休祥坊,即今西安市玉祥门附近,其地“有汉顾成庙余址,庙北汉奉明园”[19]。西汉时代真正实施都城之外营建宗庙与生前筑庙,应始于汉文帝,这与战国时代秦咸阳城的秦王宗庙建于“渭南”是一脉相承的。

西汉帝陵设置陵庙应始于汉景帝阳陵,《汉书》卷5《景帝纪》记载:汉景帝中元“四年春三月,起德阳宫”。“德阳宫”即汉景帝陵庙“德阳庙”。[20]

考古工作者在汉景帝阳陵陵区考古发掘的礼制建筑遗址可能即德阳庙基址。遗址位于帝陵东南部,遗址平面方形,边长约260米。遗址中部为主体建筑,系一平面方形夯土台,边长54米,四面共有12座门,每面各3座门。[21]这是西汉时代皇帝首开在本人陵墓生前营築陵庙的制度,这个制度终西汉一代未变。这个做法对西汉时代陵庙乃至宗庙制度及其他礼制建筑选址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