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出土的汉代带钩刍议
2025年10月14日
关中地区出土的汉代带钩刍议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程艳妮
摘 要:本文系统梳理了关中地区近百座墓葬、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选用考古学中的类型学方法,从带钩的钩首、形制、尺寸、质地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全国其他地区出土的带钩进行横向比较,探讨关中地区汉代带钩的流行趋势,以期补正关中地区带钩的研究。
关键字:带钩;关中;汉代
带钩是古代的一种服饰佩件,用于束带和佩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钩首、腹和钮。使用方法有单钩法、并钩法、环钩法等。关于带钩的起源学术界争议比较大,目前所知的最早带钩实物为浙江桐乡金星村良渚文化遗址的玉带钩。
总体来说,带钩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始作、鼎盛、普及、衰落四个时期。因春秋以前的带钩出土物凤毛麟角,因此学术界主流观点将始作期定为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水禽类带钩最多,以小型为主,钩体多为素面;鼎盛时期是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带钩分布范围最广,制作最为精良,出现中、长型带钩,及环尾、附环等异形带钩,这个时期出土的琵琶形水禽类带钩最多,同时出现了错金嵌玉工艺;秦和两汉是带钩的普及和发展时期,以水禽曲棒和琵琶形最多,耜形和长牌形基本淘汰,制作工艺和水平与战国时期相当;西晋时期带钩非常少见,东晋以后更少,带钩发展进入衰落期。
带钩的分类,可从质料、工艺、造型等几个方面进行。质料包括金、银、玉、石等;工艺有错、镂、鎏、嵌、刻之别;造型丰富多彩,有曲棒、琵琶、异形等。[1]
陕西关中地区作为秦汉时期的京畿之地出土了大量的带钩,本文以关中地区出土的带钩为研究范围,通过类型学分析,以及与全国其他地方同时期出土物的横向对比,解析汉代关中地区带钩的形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