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帝王陵墓及陵园建制诸要素之比较

一、秦汉帝王陵墓及陵园建制诸要素之比较

1.陵园建制

商周时期,王室及诸侯方国国君死后普遍实行多代集中埋葬于同一公共墓地的“集中公墓制”。[1]集中公墓制的主要特点是集中埋葬,一般没有兆沟或墙垣,也没有单独的陵名。春秋时期的雍城秦公大墓开始出现以兆沟为界标的陵园,而到了战国时期,包括秦国在内,列国普遍实行一代国君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制”。秦始皇陵则在继承战国秦王陵以及列国陵园制度的基础上,使“独立陵园制”规模更为宏大、设施更为复杂、管理更为完善。(图一) 西汉帝王陵同样普遍实行以一代帝王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制。

图一 秦始皇陵陵园与陵区遗迹平面图

战国时期包括秦王陵在内的列国陵园,兆沟或垣墙为两重或三重。秦始皇陵园为双重城垣,西汉帝陵也是双重城垣。秦始皇陵东、北门发现门阙建筑,其中,东门为三出阙。汉代帝陵城垣四门皆有阙。景帝阳陵的南门、东门已发掘,皆为三出阙。

2.陵墓朝向及坟丘

礼县大堡子山春秋早期秦公大墓、凤翔雍城秦公大墓均为东西方向的中字形大墓,而东墓道长于西墓道,以墓道计为东向。战国时期的秦王陵为四条墓道的亞字形大墓,均以东墓道为主。秦始皇陵地宫周围经过钻探,也以东墓道为主。也就是说,秦始皇陵是东向的。汉代帝陵地宫钻探表明也以东墓道为主,与秦始皇陵一致。

战国时期,包括秦国在内,列国大型墓葬普遍出现坟丘,秦始皇陵及西汉帝陵皆为覆斗状的高大坟丘。

3.礼制建筑

战国时期,包括秦国王陵在内的列国王陵,陵园内普遍发现夯土建筑基址,这些夯土建筑基址应当属于陵寝礼制建筑一类。

秦始皇的陵寝建筑位于陵园西北部,包括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有的已经过部分发掘。汉代帝陵乃至诸侯王陵亦普遍发现陵寝建筑,与秦始皇陵相似。不仅如此,文献记载汉代帝陵陵寝祭祀礼仪制度亦源自秦。不同的是,自汉惠帝开始,陵旁立庙是汉代新创。

4.陪葬坑制度

商周时期国君乃至高等级贵族大墓附近除车马坑外,无器物陪葬坑。大堡子山春秋早期秦公大墓旁边的乐器坑以及郑国故城春秋中期的多座青铜乐器坑、礼器坑均属于祭祀坑,而不是陪葬坑。[2]器物坑陪葬制度始于战国。战国时期的秦王陵皆发现有陪葬坑,而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规模更为宏大,数量更多,其中的兵马俑坑是为秦始皇陵首创。西汉帝陵乃至诸侯王陵普遍有陪葬坑,陪葬坑的规模尽管略小于秦始皇陵,但数量甚至更多。从钻探与发掘看,西汉帝陵兵马俑陪葬坑也普遍存在。一些诸侯王陵如徐州狮子山楚国王陵亦发现兵马俑陪葬坑。

图二 汉景帝阳陵陵园与陵区遗迹平面图、陪葬墓

战国时期包括秦国在内的列国王陵是否有陪葬墓,尚不清楚。但秦始皇陵近年在陵园垣墙以西钻探出数座中字形大墓,其中已发掘一座,属于秦始皇陵的陪葬墓应无问题。汉代帝陵从高祖长陵开始,历代西汉帝陵都有数量众多的陪葬墓。因地形地貌限制,其陪葬墓的方位或有不同,但皆在陵园外,如汉景帝阳陵及其陪葬墓。(图二)

5.陵邑制度

陵邑制度始于秦始皇陵,西汉帝陵普遍设置陵邑。

6.“黄肠题凑”葬制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看,西汉皇帝及皇后、诸侯王及王后普遍使用“黄肠题凑”葬制。西汉帝陵地宫尽管尚未发掘,但文献多有记载,而已经发掘的西汉诸侯王及王后黄肠题凑墓已有十多座。

由于秦东陵一号陵园一号大墓被盗,考古人员由盗洞进入墓室,从拍摄的照片及录像资料看,整齐见方的题凑木墙清晰可见,由此可知该墓使用了黄肠题凑。该墓被盗文物中有“八年造”刻铭漆木高足豆,学者多认为墓主是秦始皇曾祖父秦昭襄王。[3]既然战国晚期秦昭襄王墓使用了黄肠题凑,而汉初乃至西汉历代帝王陵墓普遍使用这一葬制,那么,时代介于二者之间的秦始皇陵地宫使用黄肠题凑葬制的可能性自然也就极大。也就是说,汉代帝王陵墓的黄肠题凑葬制当源自于战国秦王陵及秦始皇陵。[4]